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2月份)
发布:2024/5/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知道,汉语不同于英语这样的屈折语,也不同于日语这样的粘着语,它一字一音一义,是种孤立语,而且,它不太重视刚性的语法规制,而更重视内在的语意生成。所以少有必须不能省的句子成分,相反还为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时不时故意省去一些成分,尤其省略语法性虚词。像唐人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实词与实词直接拼合与并置,根本不交代其间的逻辑关系,这在英文是不可能的。若要译成英文,须有类似在何时何处等关系的说明。但明代李东阳以为,“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能使诗歌“宛然在目”,不然,“一落村学究对法,便不成诗”。
休姆受到启发,干脆要求诗人“要绝对精确地呈现,不要冗词赘语”,以至西方世界有所谓“句法非诗”的说法。基于这一事实,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如果不能遵从汉语的特性与读者的认知习惯,一味依从西语的语法,强调词语间的逻辑缜密,成分无缺,必然会造成夹杂扦格之病。如郑谷的诗句,“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除“林下”、“江边”关系固定,其他再无任何语法性虚词的框限,显得特别的自由,以至可以对之重新排序。这种跳宕与灵活确保了诗歌意蕴的多面延展性,是西语做不到的,所以弗罗斯特要说“所谓诗歌就是被翻译所遗落的东西”。
基于汉语的这种特点,当我们在汉译外国文学时,能深体中文的上述特性并善加利用,无疑是确保译文成功的重要前提,甚至可决定译文的质量与品级。事实正是如此,今天触目可见的那些不能让人满意的译文,有许多的症结恰恰在凸显汉语性方面做得太差。譬如,英文词性相同的字之间大半会用“and”加以连接,许多翻译一律将其译作“和”,看似不错,但例如“微笑”、“无语”之间一定要用“和”才能连接吗?中文中,有“和”这个意思的字至少还有“而”、“又”与“且”,这里难道不应该译作“笑而不答”吗?再如,英文有所谓关系代词,对名词多有框限,翻译时若都作定语处理,一定会使句子超长,甚至“的的不休”。英文单、复数必须明确,于是有的译文频频出现“男士们”、“动物们”这样的表述,这很不简洁,更主要的是也不合汉语的习惯。总之,英文冠词、名词与系词等都不可或缺,但译成中文似乎正不必亦步亦趋。相反,遵从汉语的习惯,通过拆分、换序和合并等方式完全可以将原意等值实现,又不违汉语特有的文法。
(选自汪涌豪《什么是好的文学翻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一字一音一义,是一种孤立语,不太重视刚性的语法规制,和屈折语特点的英语以及粘着语特点的日语都有所不同。
B.有时候,在汉语的表达中,会出现实词与实词直接拼合并置,根本不交代其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情形在英文中是不可想象的。
C.汉语的跳宕与灵活能确保诗歌意蕴的多面延展性,这是西语做不到的,因此弗罗斯特说“所谓诗歌就是被翻译所遗落的东西”。
D.事实上,今天我们常看到的那些质量与品级不能让人满意的译文,究其症结,都是由于它们在凸显汉语性方面做得很不够。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一种孤立语,较为重视内在的语意生成,而且少有必不能省的句子成分,有时为了表达效果,还故意省去一些成分。
B.我们在汉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只有深入体悟并善加利用中文的那种跳宕与灵活的自由特性,才能确保我们翻译文学作品的成功。
C.郑谷那两句诗显得特别自由,以至可以对之重新排序,如写成“秋苑鹿林下听经,夕阳僧江边扫叶”或“鹿听秋苑林下经,僧扫夕阳江边叶”。
D.英文中单、复数必须明确,但如果翻译成汉语,屡屡出现“男士们”之类的表述,那就很不简洁,而且也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诗句,如果要翻译成英文的话,必须要对其间的逻辑关系加上一些说明。
B.我们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应当遵从汉语的特性与读者的认知习惯,不应一味依从西语的语法强调词语间的逻辑缜密。
C.英文词“and”一般情况下可将其译作“和”,不过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翻译为“而”“又”或“且”更恰当。
D.英文中的冠词、代名词等都不可少,但译成中文却不必亦步亦趋,只要遵从汉语习惯,通过某些方式将原意等值实现即可。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节选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三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含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元素周期表才被证实为真理。
B.当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推算出太阳系一个未知行星的存在及其位置,而加勒在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成为公认的真理。
C.人在观察现象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但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D.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改造世界是对世界进行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3)材料一中画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了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差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呼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为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
(3)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20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可能增加患两种以上慢性病的风险。相关研究10月18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
研究发现,相较于睡眠时间达7小时的50岁人群,睡眠时间小于等于5小时的50岁人群在25年内患慢性病的可能性高出20%,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可能性高出40%。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时间小于等于5小时的50岁人群,在25年内死亡风险增加了25%——这可以被解释为,较短睡眠时间增加了慢性病的风险,① 。该研究作者Severine Sabia教授称,高收入国家的多重病症的发病率正在上升,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蓝少患有两种慢性疾病。 ② ,医疗需求与日俱增,公共卫生迎来重大挑战。
研究人员建议,③ ,需要营造适合睡眠的氛围。睡前应确保卧室安静、黑暗、舒适,还应远离电子设备,避免在睡前过度饮食。与此同时,晒太阳和体育运动都能促进良好睡眠。
(1)请概括中,老年睡眠时间普通过少所导致的后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当选全囚脱贫攻坚楷模。她含辛茹苦、积极筹建免收费用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在育才中学引发热议。学校拟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反方观点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
要求:自选立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9引用:1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