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春雨国文学校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9/3 12:0: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位竞争。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饮食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程度。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饮食文化也有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一个是中药,一个就是中国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中华饮食文化一直在无形中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尚书•周书》中《洪范八政》则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在中国,饮食之事与治家、治国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正如学者张光直所说,“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就可以通过饮食行为来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餐背后的饮食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情、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肴背后的典故包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食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蕴含着礼仪文化,医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蕴含着东方独特的养生文化。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中国祭祀的宴飨,百姓的乡饮酒礼,亲朋聚会的宴请,民间的喜庆节日,饮食参与其中,都渗透着中国的“和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曾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到日本、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到:“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凡是吃过中餐的外国人士,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肴吸引,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中国烹饪是东方菜系的代表,法国烹饪可以代表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但是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十分崇拜。
          在新时代,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如何将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比如针对国内青少年,可以把书籍里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以动漫或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比如可以采用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饮食文化的传播可观可感。最后,传播内容要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方面,应站在“他者”视角,注重“地方感”塑造。在国内传播方面,针对老年人,多传播饮食养生文化的内容;针对儿童,多传播饮食礼仪习俗内容等。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食为媒”,通过美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摘编自谢伍瑛《中华饮食文化创新传播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兴盛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文化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
    B.中国各民族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饮食文化交流,汉代之前,中华饮食文化就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
    C.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孙中山,他们都曾对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做出过重要论断。
    D.在东西方菜系的两大代表中,中国烹饪赢得了世界上广泛的赞誉,比法国烹饪要更胜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写起,进而引出全篇论述的主要对象--中华饮食文化。
    B.文中引用《汉书》《洪范八政》及张光直的话,论述了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C.在论述中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时,文章以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为论述重点。
    D.文章最后具体回答了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助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有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中国历来讲究礼仪,祭祀宴飨、乡饮酒礼等无处不体现饮食礼仪,可见礼仪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
    C.中式菜肴注重“色、香,味、器”融合,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就是从吃中式菜肴开始的。
    D.传承和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既可采取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方式,也可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

    组卷:23引用:11难度:0.6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宝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组卷:30引用:9难度:0.6

七、选择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儿童来说,中国经典哲学古籍中那些艰深的哲学内涵和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无疑是        的高山峻岭。如果换一种形式呢?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就敏锐地抓住《庄子》这部典籍的独特论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由此入手,将之与儿童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形式进行嫁接,从而使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萧袤      ,在《庄子》与童话之间发掘了一条奇妙的“虫洞”(时光隧道),        这条“虫洞”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庄子》中形形色色的哲理故事,与庄子笔下那些神奇人物共同演绎新的童话,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庄子》的微言大义。譬如,小惠跟随庄周老爷爷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快乐自在的逍遥游中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回归自然的愉悦。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孩子们神游于奇幻的童话意境中        中体会到庄子寓言的深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企及 独树一帜 穿越 不知不觉
    B.难以逾越 匠心独运 穿越 不知不觉
    C.难以企及 独树一帜 穿过 不由自主
    D.难以逾越 匠心独运 穿过 不由自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在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B.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从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C.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在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D.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生动形象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3)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15引用:3难度:0.7

八、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院士颁授“共和国勋章”,向张伯礼、陈薇、张定宇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网友评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有院士的能力,战士的勇敢,国士的担当,一路逆行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
          ②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以明德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为明天国旗下的讲话写一篇演讲稿,以帮助学弟学妹树立远大志向,倡导责任与担当。
          要求:自选角度,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