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六国论》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族秦者秦也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⑤秦爱纷奢 ⑥多于在庾之粟粒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组卷:1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对下面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 其,他们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 C.后秦击赵者再 再一次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礼待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不拘于时 D.奉之弥繁 杳不知其所之也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组卷:7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对下面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灭亡 B.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C.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D.思厥先祖父 其,他们的 A.举以予人 洎牧以谗诛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不拘于时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组卷:2引用:1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 再:又一次 C.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文章开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亡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组卷:4引用:1难度:0.5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原文有删改)【注】①贲、育:古代战国时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张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张良与能使120斤铁锥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 爱:怜惜 A.无故加之而不怒 油然而不怪者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非子房其谁全之 其事甚怪 D.子房之不死者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
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D.由是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组卷:0引用:1难度:0.6 -
6.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选择题
-
7.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9 -
8.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房地产和土地财政依赖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抱薪救火与釜底抽薪的博弈往往并行。
②疯狂的股市使很多人倒在了未知的黎明前,然而前路还未看清,许多幸存者似乎又要开始重蹈覆辙了。
③未来几年,随着TPP的合拢,中国将丧失WTO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世界工厂的地位将随之日削月割。
④年近八旬的老人根本无法接受失去唯一的孙子的事实,每天都以泪洗面,食不下咽。
⑤午饭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盒牛奶,这对于一个劳累了半天的饥肠辘辘的人来说,真是欲壑难填。
⑥只见这位老人满面愁容地坐在路边。据旁边的一位环卫工人介绍,老人已经筚路蓝缕许多时日了。组卷:5引用:2难度:0.7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9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5 -
1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8
四、其他
-
34.词语积累。
抱薪救火:
日削月割:
背盟败约:
如弃草芥:
远交近攻:
食不下咽:组卷:2引用:3难度:0.7 -
35.古今异义。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后秦击赵者再
(3)然后得一夕安寝
(4)刺客不行组卷:0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