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八校高二(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 12: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
          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
    (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材料二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逸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20世纪上半叶诗歌是拉美文学的主导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
    B.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
    C.学界一致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中对先驱者往往会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创新和突破。
    D.如果魔幻的文学写作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进入创作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美新小说不仅讲述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
    B.回首拉美文学,作家运用原创、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C.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成就了“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D.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发展得更好。
    (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
     

    A.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
    B.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C.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
    D.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之下,中国当代文学魔幻写作存在的必要性。

    组卷:9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跟着那青年女子,不久就来到一座很整洁的小房子前,那房子还有明亮亮的半圆形小窗户,房前有一个铺满石子的小四方院,你也可以说是还长满了被精心栽培而香气四溢的鲜花的小花园。窗子上挂着纱帘,纱帘的中间没扯上。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一个弧形绿色大屏风或一把扇子,还有一张小桌和一把大椅子,我不禁想姨奶奶那时也许正好不神气地坐在那儿呢。
          我的鞋那时已处于万般凄惨的境况了,鞋底已一片一片地掉了,鞋帮也破绽得难以被再认为是鞋了。我的帽(也被我用作睡帽)又扁又皱,就是被扔到垃圾堆上的脱了柄的破镐和它相比也不会不好意思了。我的衬衣和长裤上沾着暑气、露水、草屑、肯特的泥土(我在那泥上睡过觉),再加上破烂,当我站在门前时,我姨奶奶小院里的鸟儿也受了惊吓。从离开伦敦后,我的头发就没碰过梳子和刷子。由于没受惯风吹日晒,我的脸、脖子和手都被烤成了紫褐色。我从头到脚都是白垩粉和沙土,就像刚从一座石灰窑里出来一样。就这么一幅样子,还对这幅样子有强烈的自觉,我等着向我那严厉的姨奶奶介绍我自己,让她接受我这样的第一印象。
          有那么一会儿时间过去了,客厅窗子依然那么平静,以至我想她可能不在那里。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头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厨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足以说明她往日在像我母亲那般软弱的人身上可产生的影响;她容貌还可算秀丽,虽然面客坚定严肃。我特别注意的是她有一双十分机灵明亮的眼睛。在我认为是种包头布(我说的是那便帽,当时那玩艺比现在更流行,帽两边有系在脖子上的带子)下,她灰白的头发简单朴素向两边分开。她着的衣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只是尺寸很紧,好像她想尽可能减少挂碍。我记得当时我认为她的衣看上去极像剪去了不必要的下摆的骑装。她在襟前挂着一个金表,金表还配有链子和一些挂饰;如果我能从其大小和式样判断,那表应是男子用的。她喉部有一块约模是衬衣领口的东西,腕部露出像衬衣袖口的东西。
          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就在刚才我放下笔回忆那房间时,带着花香的海风又吹进来了;我还又看见擦得铮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磁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还有和这一切极不协调的——脏兮兮躺在沙发上打量这一切的我。
          珍妮去烧洗澡水了。洗澡实在是很大的享受。我开始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而我又那么疲乏虚弱,几乎无法让眼连续睁开五分钟。我洗澡之后,她们——姨奶奶和珍妮——给我穿上本是狄克先生的衬衣和裤子,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我像一捆什么呢,我也说不上,但我觉得是热哄哄的一捆。我觉得很乏,极想睡,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贝西姨奶奶挥动那把刀并做砍的动作,说道“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可以看出她有重女轻男的思想。
    B.作者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大卫来投奔姨奶奶的原因和经过,只用几句话加以概括,但足以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C.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贝西姨奶奶后,大卫发现她外刚内柔,也很亲切,并不像从母亲那听到的那么严厉和傲慢。
    D.洗完澡之后,我之所以“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不仅因为疲乏至极,还因为在这里获得了温暖和安全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我衣衫褴褛的情况,不仅写出了我的惨状及一路走来的不易,还为下文姨奶奶见到我之后的反应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结构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C.倒数第二段描写大卫回忆当时贝西姨奶奶屋内的摆设,“不协调”“脏兮兮”两个词刻画出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理。
    D.本文主要记叙了大卫•科波菲尔前来投奔姨奶奶贝西,姨奶奶见到大卫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和做法,语言真实而细腻。
    (3)节选部分重点刻画了贝西姨奶奶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4)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成强对流天气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强,①         ,此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②         。在水滴下降的过程中,如果③         ,会继续被携升。如此反复,小水滴逐渐变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再也无力支撑其重量,最终降落成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夏季雷雨的水滴像从天空撒下的豆粒,而春雨绵绵,如丝绸般的帘幕。因为雨点大小主要是由空气的水汽含量和云中垂直运动的强烈程度决定而出现春夏雨量的不同。夏季,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很丰富,而且地面温度较高,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所以夏季的雨点更大。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时代共同奔跑,以奋斗逐梦圆梦,我们就没有什么河流不能跨越。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先生本科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他在老家山东工作了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发展不理想,便来到上海打拼。开始他为老板开车、为公司做文案,后来改做家政,其出色的家务工作能力颇得老板及其家人的赞许。现在,他不仅是保姆,还是司机、厨师、家庭教师、网络维修师,身兼数职,每月薪水13000元。
          对于叶先生的行为,有人认为值得称赞,有人觉得叶先生工作性价比不高,有人觉得没面子……
          你如何看待叶先生的行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