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5《第四单元》2018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对“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B.“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深部生物圈”的生物即是指那些只存在于数千米深海海底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及微小的原核生物。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C.深海大洋的发现说明我们平时用肉眼或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生物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
    D.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组卷:3引用:1难度:0.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逐彗星
    【英】阿瑟•查理斯•克拉克
          六个月以前,国际天体物理学年会决定派航天考察船“挑战者”号近距离考察兰德尔彗星。船员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共20人组成,新闻记者乔治也参加了这次考察。
          飞船从升空到接近彗星的过程都很顺利。当接近彗星核心时,电磁干扰一次比一次猛烈,几乎切断飞船与地球的联络。“挑战者”号正在缓慢而小心地“爬”进彗核。彗星的核心部分相对于整体来说极其微小,由松散的冰块集群构成,相互环绕运行,沿着彗星轨道共同前进。和地球极地漂浮的冰山不同,它们不是由水凝结而成,不会映出耀眼的白光,而是呈现出脏兮兮的灰色,质地酥松,像半融化的脏雪球。冰块上面还有许多孔洞,里面储存着凝固的甲烷和冻结的氨气,吸收太阳的热量之后,便会时不时喷发出磅礴的气雾。那是一场视觉盛宴,但乔治没有时间欣赏。
          他正在对飞船上的备用品做例行检查,他往电子存储器中敲入几个字符,确认一下结余。当那荒唐的数字第一次闪现时,乔治以为是自己打错了。他将运算结果清除,重新向计算机输入信息。
    “压缩肉干总量--最初:60箱;已消耗:17箱;剩余:99999943箱。”
          他再次重新输入,结果还是错的。他赶紧去找约翰博士。在迷你健身房里他见到了博士。所有机组人员都要在这里进行锻炼,每天一个小时,以免全身肌肉在失重状态下萎缩,约翰正同一组粗壮的弹簧搏斗,表情狰狞,当乔治说计算机出了问题以后,他的表情更难看了。
    “计算机出毛病了。”他们在做了几组测试后,约翰说,“它连加减法都不会算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乔治问道。
    “怎么办?我们死定了!”约翰断然地回答,“我们就要完蛋了!没有计算机,我们没法测算返回地球的轨道。只用纸和笔,一大群数学家也得好几个星期。”
    “太荒唐了!飞船状况良好,我们不缺食品,燃料充足--你却说我们已经死定了!就因为没法做几道算术题?”
    “几道算术题?”约翰大吼起来,“这可是重大的航线转换问题!我们要脱离彗星,返回地球轨道,光是不同的运算就要十万多次。计算机完成也要好几分钟。”乔治不是数学家,不过凭他对太空航天学的了解,足以明白目前的形势。飞船航行会受到许多大天体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的吸引力。行星的引力相对较小,但也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飞船又推又拉。飞船必须克服这些引力和推力,还要对它们加以利用--这是一道极其复杂的难题。他理解约翰为何会绝望了。
          船长召集第一次紧急会议,几个小时后,大家终于接受了无法返航的事实。
          透过笼罩在飞船周围的迷雾,乔治看到熠熠生辉的木星。在几个世纪以前,伽利略透过简陋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见到了木星的几颗卫星,它们仿佛是串在无形丝线上的珠子,绕着木星往返穿梭。丝线上的珠子!乔治心中一动,一段几乎遗忘的童年记忆突然炸开……
    三天后。
    “这简直是个笑话!”约翰说。他轻蔑地瞥了一眼乔治手中的“玩具”,那东西由铁丝和木头制成,看起来很不结实。
    “请听我说,就一分钟。二战结束后,有一天,举行了一场比赛。一方是美国人,用电子计算器,另一方是中国人,用算盘,就像这个。结果,算盘赢了。”乔治说。
    “一定是计算器出毛病了,或是使用计算器的人是个笨蛋。”
    “他用的是美国军方最佳型号。不要争论这个,我来做个示范--说两个三位数,让它们相乘。”
    “呃--856乘以437。”
          乔治运指如飞,串在铁丝上的算珠上下飞舞,迅如闪电。铁丝一共有十二根,这把算盘可以处理高达999999999999的数字运算--如果分成几个部分,还能同时进行若干独立的运算。
    “374072。”难以置信,乔治不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现在看看,你用笔和纸需要算多久。”
          约翰最后的结果是“375072”。用了三倍于乔治的时间,答案却是错的。
          科学家的脸上写满了懊恼,惊讶,好奇。
    “你是在哪儿学到这套把戏的?”他问道,“我本以为这玩意儿只能做加减运算。”
    “这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算盘。你知道的,乘法不过就是加法的叠加,对吧?我需要做的,是把856在个位档加七次,十位档加三次,百位档加四次。你用纸和笔也是这么算的。当然了,在珠算时还有简便算法。我算得快吗?我只练习了两三天,速度还不是很快。不过无所谓了,我只是让你相信,这个办法会管用。”
    约翰拿过算盘,用手指轻轻地来回拨动算珠。
    “我是这么打算的--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遗漏……”乔治把计划详细地讲了一遍。约翰仔细地听着,表情渐渐放松,过了一会儿,他笑出声。这些天来,乔治还是头一次听到“挑战者”号上有人会笑。
    科学家说:“你告诉船长,说我们要重返幼儿园学习怎么玩珠子,他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起初还有人怀疑,乔治做完几次演示,便无人做声了。这些人都是在电子时代里长大的,怎么也想不到,只是由铁丝和算珠组成的简陋工具竟然能完成如此复杂的运算。简直是奇迹,也是挑战,因为他们的性命全靠它了。生存的渴望再次高涨起来。
          照着乔治手中的粗劣原型,工程技术人员又制作了好多个更加精致的复制品,珠算班顺利开课。解释基本原理不过几分钟,真正动手训练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一刻不停地练习,直到手指在铁丝之间下意识地飞舞,好像不需要任何思考,便能将算珠拨动到准确的位置。通过练习,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比赛,达到更熟练的程度。最后,“挑战者”号船员们可以在15秒之内完成四位数的乘法,可还是不肯罢休地继续练习。
          真正困难的部分属于约翰,他必须忘掉烂熟于胸的计算机语言,重新调整运算方式,让其他人的机械式劳动也能参与进来,按照他给出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一条数学流水生产线便会将结果呈现出来。为了防止出现错误,他们组建了两支独立的计算小组,两边同时工作,定时检验对方的结果。
    “我们的工作……”乔治对着录像机说道,他终于有时间考虑地球听众了,“是用人力取代电子线路,重新组建一台‘计算机’.别看速度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几千分之一,无法同时计算多个数字,还很容易疲劳--但我们还是成功了。虽然无法调整航线返回地球--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变动飞船轨道,驶向无线电不受干扰的区域。一旦逃出电磁干扰区,我们就可以将所在位置传送给地球,让地球上的计算机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们已经脱离了兰德尔彗星,不会随着它飞出太阳系了。我们还处在彗尾范围内,已经看不到那些冻结的氨气冰山。它们正朝群星飞去,即将隐没在无数‘太阳’之间。而我们,就要回家了……”
    “你好,地球……你好,地球!这里是挑战者号,这里是挑战者号。收到信号请立即回复--需要你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我们的手指磨到只剩骨头之前!”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科幻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详细描述了彗核里的环境,提供了极有现场感的背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人如临其境。
    B.小说中描写约翰博士听到乔治说计算机出故障时,表情狰狞而且更加难看,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约翰博士是一个让人难以接近的人物。
    C.小说中写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乔治与约翰的算数比赛,体现了算盘比计算机更迅速、更准确的特点,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合理的依据。
    D.最后一段表现了乔治丰富的内心活动,既有看到希望的兴奋和尚未脱离险境的担忧,又有急切需要帮助的期待和努力自救的顽强。
    E.这篇小说以探索彗星为题材,文中的奇思妙想,为人类探索彗星提供了幻想的平台,同时能激发读者探索太空的好奇心。
    (2)请依据这篇科幻小说的主要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故事情节
    开端 飞船上的计算机出现故障,人们面临无法返回地球的险境。
    发展
     
    高潮
     
    结局 飞船赢得了返航的机会。
    (3)小说写到“乔治心中一动,一段几乎遗忘的童年记忆突然炸开……”请根据情节展开想象,用描述性语言写出乔治“童年记忆”的具体场景。不少于120字。
    (4)这篇科幻小说中,传统的算盘代替现代的计算机,拯救了飞船。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2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梁思成:宗匠一意      梁思成出生在1901年4月的东京。身为父亲的梁启超,那丰厚又不失风趣的家学,滋养着成长中的梁思成,也为梁思成的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11岁的梁思成随父回国,并于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的公派留美预科班。此时的梁思成是校园里飞扬的少年,既做美术编辑,也任管弦乐队队长,还获过校运动会的跳高冠军。
          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结伴赴美留学,“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这使梁思成生发了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念想。
          其间,父亲梁启超特地给梁思成寄来一本书,这是一本由朱启钤先生新近寻得之《营造法式》的重印本,并随书附信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文化之光宠也已。”收到此书的梁思成立即开卷,而在一阵欣喜后,痛苦和失望随之而来——面对生涩的《营造法式》,有如“天书”一般,百思不得其解,这使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编写《中国建筑史》的想法更加笃定。
          1928年3月,新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便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游历近半年。此行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使二人所学与实际相合求得增进。旅行结束,又按父亲的安排奔赴沈阳,为国立东北大学筹建建筑系,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代,二人如春燕衔泥,从筹划到授业,系内事务一应照顾。
          1931年,梁思成离开沈阳,接受了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的邀请,担任法式部主任。朱的邀请,源于二人都想要“破解”《营造法式》。梁思成表示,要弄懂《营造法式》,“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这是他接受西方建筑学教育而得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932年春至1937年初,梁思成及学社成员考察了全国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梁思成在日记中写道:“暴雨骤至,下马步行,身无寸缕之干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据其助手莫宗江回忆,他们找到应县木塔后,“九层重叠,我们硬是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一个斗的测。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都测完了。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是这九百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
          抗战爆发,梁思成一家几经颠沛,先到昆明,后迫于战争威胁,与营造学社同仁迁至四川李庄。林徽因肺结核病复发,病势凶猛,经久不愈。为了保证药品的持续和日常的饮食,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派克金笔和手表,并换回两条草鱼。即使如此,夫妇二人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抗战胜利,梁思成受梅贻琦聘之为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返回北京。梁思成邀请了他在重庆时的助手吴良镛来清华执教。他还为建筑系挑选了他在李庄时的三位助手——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他们都为初创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创建的营建系将属于理工科的建筑学与社会科学和文科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史学
          知识的培养,讲求建筑艺术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梁思成在他一生中建筑教育思想最为活跃时期,所推行的这一系列的建筑教育方法,也体现了他对建筑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1956年,梁思成付诸心血多年的《营造法式注释》(上卷)出版,从此《营造法式》不再是无人能识的天书。
          1953年,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负起了解释和计划拆除的任务。不可避免的,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林徽因也曾拖着病体哑着喉咙,去找当时的市委领导辩说:“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逝世。
          两千年前,曾子曾说:“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身为知识分子的情怀,总使梁思成肩负对中国建筑历史的使命感,这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责任。他是为中国古建筑文化醉心的理想者,为建筑遗存执殳的前行者,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讲述者,中国建筑史研究与探索道路的开创者。正是他使这样一种传统的匠作艺术,进入国际视野,进入到世界建筑的体系。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第5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成赴美留学时,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都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而自己的祖国却没有,于是萌生了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念头。
    B.梁启超对梁思成最终走上建筑研究的道路颇具影响,特别是梁启超寄给梁思成附有朱启钤书信的《营造法式》,对梁思成触动很大,影响至深。
    C.梁思成所接受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使他在破解《营造法式》时,想到了实地调查测绘,并为此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努力,最终赢得了成功。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曾子的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是借以盛赞梁思成为了所肩负的中国建筑历史使命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文章题为“梁思成:宗匠一意”,传主应该是梁思成,但对林徽因的叙述几乎贯穿始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梁思成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匠,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本,从个人与其成长环境两个方面做探究。

    组卷:16引用:3难度:0.6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小题,满分0分)

  • 8.假如你是中原广告公司王总的秘书小余,请你根据下面这段王总办公室的电话录音替王总整理出一份电话留言。要求简明扼要,不超过55个字。
          王总,您好!我是优美广告公司吴总的秘书小张,我们吴总今天临时有事,下午必须赶去北京处理。他和您上周约好的今晚在世纪大酒店的会面只能取消。吴总让我代他向您说声“抱歉”。另外,王总,吴总想邀请您下周五晚上7点在农业路经七路口的中州饭店共进晚餐,吴总想确认您下周五晚上是否有空。您可以回电吴总63888888.谢谢!打扰王总了,祝王总工作顺利!

    组卷:2引用:1难度:0.9
  • 9.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地震现象。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从而产生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震波极其强烈的超级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是
     
    的自然现象。

    组卷:2引用:1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