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30 14: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1)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产生于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B.联觉是只有部分人才有的能力,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造成的异常活动。
    C.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D.艺术家、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这些都是联觉现象。
    B.画家画画“近山浓抹,远树轻描”,就是利用联觉现象产生的心理效应。
    C.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研究联觉现象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有特殊价值。
    (3)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组卷:2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知时节》一书,讲述的是故宫节气与天地万物之美的故事。此书以故宫博物院院藏详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图》为缘起,从文化与科学两个维度,图文并茂地解读古今节气与物候。
          中国古代历法中,关于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四时、八节、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而七十二候是二十四节气的延伸和细化,是建立在古人长期对生物物候(植物、鸟类、昆虫、走兽)以及非生物物候(天气现象)的观察中,梳理、归纳、总结形成的。“候应”以五天为单位,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自然的冰冻、解冻等,都可以成为时间的参照。比如,惊蛰一候为“桃始华”,山桃盛放,绚丽多姿的春天拉开序幕;冬天的立冬一候为“水始冰”,水面开始凝聚成冰,渐入隆冬。
          可见,古人不仅观天象、观气象,也观物象,从天文学、气象学到物候学的应用轨迹,是先贤们借鉴其他生物的智慧来感知物候,应用于耕耘稼穑与日常生活的大智慧。
          然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又怎样与故宫相连?
          缘起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这套《月令图》册。全套书包含春夏秋冬四册,每册18个对开,对应各“候”,每候有一面绘画、一面文字。图册封面处题为南宋夏圭款,后经考证,实为明代画家所绘。该图册虽不是名家名作,但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七十二候”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科学与文化提供了图像依据。
          古代社会,农事为立国之本,五谷是朝廷的税赋之源,也是民众的衣食之本。因此,古代颁布政令的出发点,就是顺应天时、地利,以求得物产的最大化。自先秦时期开始,月令与节气相继萌生且并行,开始了中国古人的时间法则。月令,便成为自上古时期开始延续几千年的礼法制度,是依循自然时节而做出调整的政令,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当行之“令”,可见,也是“道法自然”、顺应上天意志所指导社会运转、生产生活,大家都依循“月令”这一官之施政、民之行事的“基本法”,概莫能外。
          月令除指导农事外,也关乎祭祀;关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道路、房屋等的建设与修缮);关乎赏罚(包括赈济、抚恤);关乎贸易、税收、城市秩序;甚至关乎日用器皿的纹饰设计,衣冠服饰的更换等生活礼仪。可见,月令不只是施政纲领,还是生活指导;是古代社会的顶层设计,也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由此也看出,中国人与天地自然融合的哲学观。
          二十四节气是对于气候密码的中国式破译,而中国式破译的核心。就是把最复杂的气候转化成最浅显的物候,使得每个人都能明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让人们身边的每一种生物,都可以成为天气,气候的“同声传译”。于是,一年四季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数字,更是有情节的时间故事。
          即使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天气变化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天气的关注,可以不止于自己的添衣保暖,也可以把眼界扩展到从天地变化、万物生息中悟得一些朴素的智慧。
          一年的时节,由立春启程,大寒结束。即便是在隆冬时节,七十二候中的“水泉动”“雁北乡”依然给人以春的消息。一年的起始,是天地万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伊始,也是每个人承故纳新、万象更新的伊始。古人依据节气这一时间法则,循时而耕耘,顺时而生养。一如今天的我们,同样地跟着日月行走、跟着节气过日子。
    《故宫知时节》一书的最后这样写道:“什么是好天气?遵循时令的天气、就是好天气。只要冷暖有常、雨旸有节,便可以被视为‘正气’,而无论月令,无论节气,还是七十二候,都是对于‘正气’的解读方式。中国人最高的气候理想,其实只有四个字——‘风调雨顺’,人们并无奢望,天气只要遵循时令规律便好。风调雨顺,于是五谷丰登;五谷丰登,于是国泰民安。”
    (摘编2020年5月24日《光明日报•物候与万物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知时节》《月令图》都图文并茂,讲述了故宫节气与万物之美的故事。
    B.七十二候是古人了解时间的参照,由动物物候和植物物候构成。
    C.月令是古代官施政、民行事的基本法,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观。
    D.今天我们关注天气已不再是为了添衣保暖,而是为了从天地万物中悟得朴素的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七十二候的惊蛰一候,《故宫知时节》应是可靠的参考书目。
    B.《月令图》是一本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科学参考价值的物候图谱。
    C.七十二候可以让人们更真实具体感知气候变化并悟出人生智慧。
    D.古人遵循时令规律来耕耘稼穑与日常生活,便可实现“风调雨顺”的气候理想。
    (3)关于“中国式破译”具体解读,下列各项不准确的一项是
     

    A.惊蛰:万象新,春雷萌动。
    B.夏至:蝉始鸣,鸟语喧杂。
    C.霜降:草木落,蛰虫咸伏。
    D.大雪:万物闭,水适凝冰。

    组卷:2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住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
          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原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使子路有些恼了”,是因为叶公的问话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质疑。
    B.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理想的景象。
    C.孔子对子路不回答叶公的问题“有些怃然”,可见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
    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关于文中叶公好龙的典故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
    B.叶公见到天龙后判若两人,动作、神态极为夸张,这是典型的漫画式笔法。
    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笔法灵活巧妙,嘲讽了好名而不务实的人。
    D.写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小说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铺垫。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详尽展示子路和孔子对话前后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衬托孔子的执着有为。
    B.小说反复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突显他希望后代门生继续推行仁道思想于天下的强烈愿望。
    C.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孔子的“自白”,即孔子的心理描写来塑造孔子形象,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
    D.小说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了《论语》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糅合创造,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

  • 4.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凡赋敛过重民所不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一郡不从,为变不细。”弼悟而止。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垅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修以为:“横垄功大难成,虽成将复决。六塔河狭小,而以全河注之,滨、博等必被其害。不若因水所趋,增堤防,疏其下流,纵使入海,此数十年之利也。”宰相陈执中主昌朝,文彦博主仲昌,竟为河北患。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熙宁五年,卒,谥号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书责之 贻:赠送
    B.凡赋敛过重民所不 堪:忍受
    C.一郡不从 脱:倘若
    D.增堤 峻:严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垄/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
    B.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垄/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
    C.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垄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
    D.河决商胡/北京留守贾昌朝欲开横垄故道/回河使东流/有李仲昌者/欲导入六塔/河议者莫知所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北宋朝代实行两京制,将洛阳称为西京。
    B.贡举,贡是指古代地方官府向朝廷举荐人才;举是指乡里考察选举人才。贡举,泛指科举考试。
    C.太学体,是北宋流行的一种宫廷文体,强调文体复古,追求典雅华丽,语言艰涩险怪。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率直敢言,不顾利害。范仲淹被贬后高若讷落井下石,欧阳修写信指责他不知羞耻,后因此遭到贬谪。
    B.欧阳修仁民爱物,富有远见。他奉旨带兵平定保州叛乱后,建议宣抚使富弼不要杀害投降的士卒,富弼于是停止滥杀。
    C.欧阳修才华横溢,文风朴实。他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说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
    D.欧阳修提携后辈,待友忠厚。不少人经他赏识推荐成为了名士,如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对待朋友非常忠实。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②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选择题

  •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22年除夕之夜,美轮美奂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央视春晚。②舞者以“青绿”之身,舞出如诗如画的无垠山河,以山水人文之美,颂赞祖国千里江山。③此剧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每一帧都是一幅山水墨画。④舞蹈融合了当下新视觉技术,将科技与山水墨画结合,将服饰与绿水青山融合。⑤舞台绿水隐现,烟波浩渺;青峰叠嶂,层峦起伏。⑥当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看到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舞者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青峰山峦在动。⑦以舞蹈之美凸显生态之美,以生态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 13.下面是一位高中已毕业的学生在教师节给自己高中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处是(  )
          虽已毕业多年,但学生仍感念师恩。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纠正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我的前程。未来的日子,学生还有很多人生问题向您垂询,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区区此心,请您收下!并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组卷:2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