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常州五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6/1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鲸,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很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实起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逄蒙的桃木杖下。逄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士”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困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的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别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歌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鳔、共工、后羿、逄蒙等众多叛神形象,从而充满叛逆带来的悲剧性。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C.人文意义的加强使后代文学更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丧失了神话原初的混沌与无序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D.随着后世对神话的演说,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鲸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会有改变。
B.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
C.《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古代神话进行改易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掘出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A.王英与扈三娘(《水浒传》)
B.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
C.张珙与崔莺莺(《西厢记》)
D.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4)两则材料都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
(5)有评论认为,从大闹天宫到修成正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审美力量是逐步减弱的。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作简要分析。组卷:29引用:7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丹柯
高尔基 古时候,在大地上住着一族人,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这是些愉快的、强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但是有一次,艰难的时候来临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了另外一族人,把从前的这群人都驱赶到森林的深处去。
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儿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密层层地交缠在一起,透过这些树枝都看不见天空,而太阳的光线也好不容易才穿过浓密的树叶,为自己打穿一条照到泥沼的路。但是当它的光线落到泥沼的水面上时,泥沼就升起一阵恶臭,而人们就因为这种恶臭接二连三地死掉了。那时候,这一族人的女人和孩子们都开始哭泣起来,而父亲们则在沉思着,天天堕进了忧愁。必须走出这座森林!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密实地在人们的四周围紧逼过来。当风吹打着树梢,整个森林都阴沉地喧响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威胁他们,为这些人唱送葬的歌似的。但无论怎样说,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因为他们有着许多先人的遗训,假如他们轻易死掉的话,那么他们的遗训就也和他们同归于尽了。因此,他们在森林的喧响之下,在泥沼的毒臭之中坐着想着……但从没有一种东西,比这些忧愁的思想更能使这些人的身体和心灵困乏。大家都因为想得太多而困惫无力了 ……恐怖在大家的心里诞生。于是在森林里面开始听见懦怯的话语了,最初还是胆小的和低声的絮语,但是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了,他们想回到敌人那里去,向敌人献出他们自己的自由……但就在这个时候,丹柯出现了,他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丹柯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漂亮的年轻人。现在他就向他们这样讲道:“只靠空想,是推不开挡在大路上的石头的。谁什么事都不做,谁就会毫无办法。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都浪费在空想和忧愁上呢?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它,它总有个尽头的!走吧!喏!嗨!”大家都看着他,看见在他的两只眼睛里面,闪耀着无穷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
“你带领着我们走吧!”他们说道。
丹柯带领着他们。大家都友好地跟在他后面走——大家都深信他。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呀!黑暗得很,他们每走一步,泥沼就张开它贪欲的污泥的嘴,要把人们吞噬进去;而树木则像一座牢固的墙壁,阻挡住他们的去路。树枝互相缠住他们,树根正像蛇一样地到处伸延着。他们走了很久……森林是愈来愈浓密了,大家的气力也愈来愈小了!于是大家开始埋怨丹柯,说他是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正把他们带领到死亡城去。但丹柯始终是走在他们的前面,勇敢而又泰然。但有一次,一阵大雷雨在森林的上空震响起来,闪电飞过了林梢,刹那间用青色的寒光照亮树林,威吓着人们。那些被它折磨够了的人们都丧失了勇气,于是他们就把怨恨和愤怒发泄到丹柯身上。他们开始责备他没有能力带领他们,大家都停下来了,在森林的胜利的喧扰之下,这群疲倦了和凶恶的人们就开始审问丹柯。他们吼道:“你是个对我们毫不足道和有害的人!你带领着我们,把我们都弄得疲惫了,为了这,你就应该死!”丹柯向他们挺起胸膛高叫道:“我心里有带领的勇气,因此我才带领你们!而你们呢?你们做了些什么能有助你们自己的事呢?你们只是走着,而不能为了更遥远的路程保存你们的力量!”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叫道。
丹柯看着那些他费力所带领的人,看见这些人就好像是群野兽一样,站在他的周围。丹柯知道绝不能得到这些人什么宽恕,这时候他的心里沸腾起一阵愤怒之火,但因为怜悯这些人而又熄灭下去了。他爱人们,他想:也许没有了他,这些人真会毁灭掉的。于是在他的心里就迸发出了一阵想要拯救他们的愿望的火光,这时候在他的眼睛里就闪耀出一种强烈的火焰的光线……当人们看见这种情形的时候,以为他要发狂了,因此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了更容易抓住和杀死丹柯。而他也早已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也燃烧得更加明亮,“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柯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整个森林静默无声了,都被这个对于人类伟大的爱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躲进森林的深处战栗着。人们呢,大惊失色,变得像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高叫着,他冲到所有人的前面,高高地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
他们都像着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这时候森林又重新咆啸起来,但是它的咆啸声,全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淹没了。丹柯始终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终在燃烧着,燃烧着!
森林闪避不及地在他们前面让开路来,待他们走过却又仍然是密层层地留在后面。雷雨还在那儿,在他们后面,在森林的上空;而他们的面前,太阳照耀着,草原透散着清鲜,草儿带着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耀着……这正是黄昏的时分,由于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大河变成了红色,就好像是从丹柯被撕开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热血一样。高傲的勇士丹柯,向出现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旷投射出视线,——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乐的视线,并且骄傲地大笑起来,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
那些快乐的和充满了希望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没有看见那颗勇敢的心还在丹柯的身体旁边燃烧着。只有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注意到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脚踏在那颗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为许多火星而熄灭了……
草原上的那些天蓝色的火星,这些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出现的火星,就是从那儿来的!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强调“这是些愉快的、强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表明作者对族人强壮、勇敢的肯定,但是后来在困境面前,他们开始动摇,变得自私、胆怯。
B.第二段说“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是因为一个族群往往担负着承继族群文化、文明的使命,而文化、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性,一旦族群消失,它们也必然消亡,所以他们不能在斗争中轻易死掉。
C.第二段说人们因想得太多而身心俱疲,其实困惫跟想得多与少没有必然关系,而是跟想的内容有很大关系,毫无用处的空想与忧愁只会诞生恐惧,束缚住他们。
D.当人们叫着“你该死!你该死!”时,丹柯愤怒过,但怜悯和爱让他熄灭了愤怒之火,断然做出牺牲自我以拯救族人的抉择,展现出一种近乎神性的人性光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沿用了讲故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口吻,讲述的故事情节奇特,有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感。
B.小说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有前后环境的对比、两类人物的对比、美与丑的对比、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等,对比越鲜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越强烈。
C.小说整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树林”在文中反复出现,象征着前进中的困难、障碍,而“空旷的草原”则象征着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D.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残酷,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也为小说增加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3)白居易《太行路》诗云:“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这种“人情反覆”在这篇小说里也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举心照路”的丹柯是世界文坛的英雄形象,但最后他的心却被踩碎。这样的结局似曾相识,这样的英雄也有类似,请从鲁迅小说中找出一个与丹柯相似的人物并指出其类似的结局。作为小说的翻译者,巴金先生觉得小说最后两段是极具文学作用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①_____,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②_____,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③_____,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4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三月,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上海举办。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写作者提出新挑战这个话题时,余华认为,ChatGPT只能写出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的小说,而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世间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