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 家》2017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运用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组卷:4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组卷:6引用:2难度:0.9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组卷:5引用:1难度:0.7
三、拓展阅读
-
10.跟着炊烟回家
边走边拍
①这些年,游过了不少名山大川,逐渐偏爱去原生态乡村的角角落落走走。
②喜欢看乡村的小桥流水,更喜欢看村子里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房顶盘旋的袅袅炊烟,一看见它,就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总忍不住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画面。
③乡村的炊烟富有诗意,它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的风景,欣赏它,可以袒露胸怀,放松心情;它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意境,欣赏它,可以寻回久违的安宁与恬静;
④我喜欢乡村的炊烟,喜欢炊烟弥漫的纯朴,喜欢炊烟升起的宁静,喜欢炊烟飘荡的空灵。在我的眼里,萦绕在村子上空的炊烟是一首婉约的小诗,是一幅随意泼墨的画,是一道随心所欲的风景。
⑤清晨的炊烟随着鸡鸣从村里的角落缓缓升起,惊扰了村庄的宁静,飘来一天的憧憬;午间的炊烟似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头连着银河一头连着粉墙黛瓦,仿佛是一双丹青妙手书写的美轮美奂;傍晚的炊烟,如曼妙的仙女,似含情的少女,婀娜多姿地在空中长风起舞,把一天的劳作和辛苦归宿于锦缎般的艳丽空中。
⑥不管是黎明还是黄昏,飘忽散淡的炊烟,清浓淡染着村庄,给寥廓的天空送去了温暖,飘忽散淡的炊烟冉冉升起,升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升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向往。
⑦乡村的炊烟是无言的亲情与温暖。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房顶飘出淡淡的炊烟时,总会不自觉地加快回家的步伐,因为那淡淡的炊烟是母亲无声的召唤。
⑧当母亲把烧好的饭菜端上桌时,就能听到父亲驱赶牛羊的吆喝声,因为父亲知道那淡淡的炊烟是收工的信号;当袅袅炊烟飘向蔚蓝的天空时,总能在游离的浮云中找到山里的庄稼,山岗上的羊群,还有父亲躬耕的犁,母亲唤儿时举起的手。
⑨多少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悠然升起的炊烟,闻到空中散发的柴草燃烧的清香,心中顿时会感觉到从没有过的温馨,好像是自己回到了家。
⑩那淡淡的,轻盈的炊烟,一直飘摇在我记忆的天空中。它如一幅永不褪色、永恒不变的多彩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缠绕在我的心头,牵引着我的脚步。
⑪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乡村的炊烟早已脱去了锦织的轻纱,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难以再见徐徐升起的炊烟。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在我的记忆深处,乡村的袅袅炊烟,让我刻骨铭心,让我永远怀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1日,有改动)
(1)下面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在我的眼里,萦绕在村子上空的炊烟是一首婉约的小诗,是一幅随意泼墨的画,是一道随心所欲的风景。
(2)如何理解“乡村的炊烟是无言的亲情与温暖”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喜欢炊烟的哪些特点?
(4)选文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选文意境,在第③段横线上仿写语句。组卷:7引用:1难度:0.3
四.写作创新
-
11.本文多处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达到了增添文采,丰富内容,激发读者共鸣的效果。请你也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写法分析】引用马致远的曲,证明家是游子永远的牵挂,同时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写作中在引用时首先要准确无误,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语言风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引用方式,或明引,或暗引,或正引,或反引。组卷:2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