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在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清明节如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其社会和文化功能,仍需人们去思量。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清明得此名称是和这一天的天气物候特点有关的,《岁时广记》记载:“《三统历》曰:‘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气。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但是,直到魏晋六朝,清明一直是作为标记季节时序的节气存在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内涵。
          清明由一个记录时间的节点转变为节日始于唐代。要追问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就不得不看和清明在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个节日,上巳和寒食。
          上巳节是指以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最早见于汉代的文献,《后汉书•礼仪志》引《韩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不祥。”上巳节历经秦汉、魏晋六朝,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朝廷对此节非常重视,特准文武百官放假游玩,唐穆宗长庆二年官方曾明确规定“每年上巳、重阳日,如有百官宴会,宜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
          及至宋代,盛况不再。上巳节多与清明节同时进行,节日的活动内容也融合在一起,这在诗词中可见一斑。宋穆修《清明连上巳》“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韩琦《清明同上巳》“清明池馆足游人,祓禊风光共此辰。晋俗浮觞存胜事,汉宫传蜡宠邻臣”。
          寒食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重要习俗是禁火、冷食。关于其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之推。虽然关于寒食的说法不一致,但从众多文献和诗词中可知,寒食作为一个节日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到唐代,寒食节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唐高宗永徽二年,有司上书,请高宗从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渊的旧制,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高祖李渊陵)”。
          随着时间的流逝,至宋代时,清明已逐渐融合了上巳和寒食,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祓除活动不再盛行,禁火习俗也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现实生活及感情关系的疏远而日渐淡漠,上巳和寒食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只有清明继续留在人们的生活中。然自明朝以降,随着繁盛朝代的逝去,各种游艺活动也逐次退出清明的舞台,清洁明净的春天就只剩了慎终追远和借墓游春。
          虽然繁盛已逝,但是清明却并没有退隐,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宣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意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斗纲所指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景观命名的,其形成兼顾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包含着天文、气象和物候的知识,体现了适应自然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谐,人们在这一天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如拔河、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人际间的和谐。“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中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扫墓,添土修坟。这些活动看似可笑,但它们在客观上可以产生精神安慰的作用,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论语•学而》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年一次的清明墓祭,可以使人们暂时走出争斗和欲壑,走向森林、山川、郊外和乡村,寻找一份闲暇和宁静,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促进个人心理和精神的调整,促进自我的和谐。
    (摘编自谢小娜《清明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清明时,寒冬已退,春暖花开,草木翠绿,万物清明。“清明”这一名称由来是与此相关的。
    B.“清明”名称由来已久,但直到魏晋六朝,清明都一直是作为标记季节时序的节气存在的时间节点,直到唐代才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
    C.至宋代时,清明已逐渐融合了上巳和寒食,祓除、禁火的习俗也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现实生活及感情关系的疏远而日渐淡漠,不再盛行。
    D.“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通过一年一次的清明墓祭,人们就可以走出争斗和欲壑,促进个人心理和精神的调整,达到自我的和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再从清明节的流变和蕴含的和谐意蕴两个方面来论述,层次清晰。
    B.文章多次引用古代文献,与论述的论题“清明”密不可分,是基于论证的需要,史料丰富,论述有力。
    C.文章在论及宋代上巳节多与清明节同时进行,节日活动内容也融合在一起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D.文章列举唐代有司上书请高宗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说明了寒食节在唐代已得到官方的认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不是简单的几天假期。如何通过这一节日促进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B.唐朝对上巳节非常重视,特准文武百官放假游玩,甚至“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这使得上巳节在唐朝时达到鼎盛。
    C.祭祖扫墓、添土修坟等清明习俗,在当今看来,也许有些可笑甚至迷信,但它在客观上可以慰藉心灵,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
    D.从清明节的发展流变来看,清明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中蕴含的意蕴对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组卷:17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会聚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数天后,他们又来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纵论天下大事,谋划建党之策,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程和全部活动。
    (摘编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3日)材料二
          党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是对党史内涵所作的高度概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习近平指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正当其时”,是指这次党史学习教育恰逢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十分必要”,即习近平强调的3个“必然要求”: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全党学党史,深意何在?》,学习强国2021年02月21日)材料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任何一段历史背后都是厚重的文化基因,从一穷二白、破败不堪的旧中国,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奋斗与洗礼。青少年要把学习党史作为自己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必经之路,把这一百年党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清楚,知晓无数先烈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悟先烈的革命精神,将红色种子播撒进心田。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通过学党史,青少年从小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长大也要为人民事业出一份力、发一分光的理想信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增信”,从小增强青少年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最真挚、最质朴的情怀,正确对待历史是爱国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学习党史,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增强底气、骨气,在回望与缅怀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信仰、担当、奉献、牺牲,挺起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
    (摘编自《学党史,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鄂州日报》2021年3月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叶红船到“中国巨轮”,从望志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B.恰逢建党百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党史意义深远,也体现了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准确把握。
    C.历史发展自有其规律,但人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我们学习党史,把握规律,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变历史发展大势。
    D.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整整一百年奋斗与洗礼,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入学习党史,是为了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B.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学习党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C.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诞辰,风华正茂。我们学习党史,能够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生注入昂扬的精神。
    D.环顾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3)青少年如何利用党史学习的契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9引用:4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云南的云
    宁新路
          ①车绕在山涧,云团绕在山顶。
          ②在云南行走,云是美丽的陪伴。这里的云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像那山村的妹子。有的干脆一头扑过来,想把远方的游客拥抱起来。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云带给人的惊喜,让人心久久激动。
          ③云在天上,也在山涧。浓厚的云,从天上飞到山上,又从山头游到眼前。这样的云歇息在山道上,躺得满满当当。有时我觉得,或许云就想以这山为家,以这山路为床,拥抱这青翠欲滴的山峰,等待路过的客人。
          ④山路细得如肠子。一边是山,一边是深渊。车子走不快,只能在云的拥抱里蠕动。纱巾、丝帕一般的白云,紧紧地贴着车子,拥抱着车子。抚过车窗的纱、丝,就在玻璃外,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⑤轻轻地打开车窗,云气立刻钻进了车中,钻进了人的呼吸道。手伸窗外,摸到了云的手,云的脸,云的身体,它们是丝,是纱,是帕,带着一种特有的凉爽,直入心脾。云是被风推进来的,带着寒,带着露,顿时让人感到清凉,清凉到肺心。
          ⑥去金平,出金平,在山道上,白云常随。从山上看那云,好像是在蓝天里画上的,是童话里的那种会说话的云朵。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是从金平山上走下来的云,也是开满鲜花的金平大地上生出来的云。
          ⑦到了腾冲,仰望碧蓝如洗的天空,会看到那的云仿佛是被固定在空中的物件,又像是挂上去的棉花团,牢牢地挂在空中,一动不动。凝望许久,眼睛看酸了,仍然丝毫不动,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睡着了。那白云洁净得没有任何杂质。望久了,看长了,就会以为那朵朵云团,是长在天空里的白色的树,或者是盛开在天空里的硕大雪莲。
          ⑧让我惊喜的是近距离观云。那是在腾冲的天空,透过飞机窗,满眼是山峰般大的云朵。飞机在云团上面掠过,惊醒了午休的云朵,它们轻轻地翻了翻身,又不动了,它们在享受这灿烂阳光和美妙惬意。
          ⑨直到傍晚,我无数次回头眺望那被飞机打扰过的云朵,它们仍在那片天空上挂着,久久而深情地,看着蓝天,凝望着大地。
          ⑩晨光从云端洒落下来,澜沧群山峻岭间隐约再现如大海般的万顷波涛,随着霞光的强烈抛洒,那波涛越发厚重而有力,向山谷滚滚而驰,浩浩荡荡,雄壮苍劲。一时误以为眼下是大海,可定神才明白,原来是云海。
    ⑪云与朝阳与夕阳有种特殊的情感。朝阳与夕阳往往因为云而生动,因为云而丰富。云南的云,最生动美丽的时刻,或许就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不管是变幻的云,还是沉默的云,不管是漫游的云,还是飞奔的云,它们好像都很喜欢朝阳与夕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把它们的美,表达、绽放、挥洒得淋漓尽致。
    ⑫多少个清晨,从东方刚刚露出一抹淡红时起,云就开始浓妆艳抹,开始起舞、作画了。这个时候,人们向它投去喜悦的目光。晨光与夕阳里的云南,因云而变得更加唯美多彩。
    ⑬推开这里清晨的窗户,行走在这里的大地上,许多次被清晨的云霞和夕阳里的落霞感动。这云霞,太美了,美得让人的眼睛舍不得离开它,美得让人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练,不加渲染,把在云南行走所见的地貌和云的基本轮廓作了简单的勾勒,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第⑥段的“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鲜活、独特。
    C.文章多用短句,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和云南的云的热烈、活泼、变幻、多彩相互映衬;同时也较多使用相对整齐的句式,极大增强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D.文章第⑪段的“云与朝阳与夕阳有种特殊的情感”,“云与朝阳”“云与夕阳”两两映衬,温情脉脉,此时的云最美丽生动,作者的情绪也最激动。
    (2)对“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3)“形散神聚”是散文写作的特点,请从本文的构思行文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近来,我国掀起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某校为营造氛围、美化环境,特向全校学生征集若干副对联,其中下面这两副因其下联不够理想,请你重新对出下联。
    (1)上联:教育当移无志者
    下联:
     

    (2)上联:今日校园桃李
    下联:
     

    组卷:5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正式开幕。7月30日晚,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而被迫中断。31日清晨,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
          出席大会的有毛泽东等13名代表,他们均属于知识分子。那年毛泽东28岁,恰是代表们的平均年龄。这些代表中,一直参与革命、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是毛泽东和董必武;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是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和王尽美;曾经脱党但坚持革命的是李达和李汉俊;从“一大”代表到脱离革命,再到寻找组织、迷途知返的是刘仁静和包惠僧;叛党变成反革命的是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其中陈公博、周佛海成了汉奸)。
          重温这段历史,让人振奋,让人沉思。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你们还年轻;2049年是建国100周年,你们正当年。你们这一代人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然而,国际风云变幻,形势复杂,你们也必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