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1/15 3:0:1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上图所示双曲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取材于岳晓东、龚放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 U 型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一,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
(取材于李晓巍、郝宁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会不会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取材于郭佳楠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以创新思维为基础。
B.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C.图中的双曲线说明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创造力会明显下降。
D.学校教育不应该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创造力”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既包括认知因素,也包括非认知因素。
B.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提高个体创造力。
C.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积极情绪也不易产生创造力。
D.对完成任务速度快的个体来说,外部奖励会激发创造力。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人的创造力必然达到充分发挥。
B.从系统演化的视角来看,创造力的作用是发展变化的。
C.用实证测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暂时是安全的。
D.超级“人类”可能会打破物种与自然界现有平衡状态。
(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合思维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B.灵活而开放的认知态度是创造力人才应具备的。
C.吸引人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常常会激发创造力。
D.基于人类伦理的创造力需要打破一切既有平衡。组卷:15引用:1难度:0.5 -
2.下面是课文《离骚》的两项学习任务,请任选一项,联系材料内容,说明它是否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学习任务设计 任务一:
诗文联读结合学过的《屈原列传》思考:《离骚》中作者不断反省自己,你认为他“迷途”知返了吗?为什么? 任务二:
情境写作假如你是“感悟经典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推广活动的骨干成员,请为《离骚》写一篇推荐词。 组卷:5引用:1难度:0.7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2)孔子称古有博弈,今博独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其声可闻乎?或曰:北方之人,谓棋为弈。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颓坏不振,有似瓠子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赏,苏张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取材于班固《弈旨》【2】)注释:【1】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2】《弈旨》: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梏之反复 梏:束缚、压制 B.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违:离 C.今夫弈之为数 数:技艺 D.古今略备 备:准备 A.以其郊于大国也 今博独行于世 B.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劣者有侥幸 C.操则存 象地则也 D.为其智弗若与 谓棋为弈 A.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 B.夫博悬于投 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 C.盖象庖羲网罟之制 就如同伏羲结网捕鱼一样 D.要危相劫 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
A.短文一写曾经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善心被耗损。
B.短文一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养”。
C.短文一中孟子认为自己见王的次数太少,所以对“王之不智”感到自责。
D.短文二中孔子认为“博”“弈”不同,“博”有高下等级,故流行于世。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6)以上两则短文都写到“弈”,但用意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组卷:27引用:1难度:0.5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
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组卷:36引用:4难度:0.7
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ㅤㅤ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45引用:20难度:0.7 -
14.作文
在除夕年夜饭餐桌上,在扶贫攻坚工作者的脚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里……在这里,能读懂中国。
材料中“在这里,能读懂中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16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