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①_______,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②_______,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中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46引用:6难度:0.4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小6题,共22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恺字伯豫,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今恺景仰前,有伯夷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待中。
          恺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那太后诏长更以下不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制史一州之,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惧非克让之风 长:鼓励
    B.今恺景仰前 修:修长
    C.其宪嗣爵 听:准许
    D.今刺史一州之 表: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袭父般爵 疾乞骸骨
    B.能以礼让 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亲行服者
    C.有伯夷 入朝
    D.称父遗意 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
    (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司奏请绝恺因,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肖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 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
    (5)本文“风行”意为风操品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刘恺的“风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14引用:1难度:0.7

(二)根据要求,完成各题。(共6分)

  • 3.孔子以道德来判别君子小人。请阅读下面三则内容,概述君子的特点。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②在除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注释:①说,悦也。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三、本大题共10小题,共25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①陈章甫很有才,长期隐居嵩山。曾应制科及第,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后经上书力争,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但是仕途并不通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中间“陈侯”八句,描述人物,形象鲜明。
    C.“长河”二句实写渡口风浪,又暗喻仕途险恶。
    D.纵观全诗,笔调轻松,用语豁达,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2)诗人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下列选项中与之最接近的一项是
     

    A.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D.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
    (3)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声调激昂,感情深婉。方东树曾评其诗“缠绵情韵,自然深至”。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诗人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组卷:27引用:2难度:0.6

三、本大题共10小题,共25分。

  • 12.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中国的安全、中国的速度、中国的承诺、中国的信心、中国的团结、中国的生命至上……这一切都已成为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请从“安全、速度、承诺、信心、团结、生命至上”等词语中,任选两个词语组成作文标题“            ”,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新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愚公”,他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他们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他们帮助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山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