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 伟大的悲剧》2017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12/11 7:30:1

第一部分:

  • 1.本文《伟大的悲剧》作者
     
     
    作家。

    组卷:22引用:2难度:0.8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组卷:17引用:1难度:0.9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2)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3)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4)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组卷:31引用:1难度:0.9

第二部分:(一)

  • 10.戈壁风骨
    冯文超
          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嘬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
          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酽又滚烫的茯茶,那温暖一下融化了我……
          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訇然的沉重声响,我试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
          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
          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
          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寻到“鸡蛇相搏”“仙鹤”“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
          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绝伦,令人叫绝呀!
          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如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
          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啭如滴清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用“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
          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锨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才看见它裸露的根:曲屈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动员凸起的腱肉。如果挖出来,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
          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时,没办法才挖出的。”
          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倘佯在古道西风里的老马,在漫漫跋涉之中倒下了,它的皮肉可能被兀鹰等猛禽所食,但是它袒露的铮铮白骨,是怎样震撼你的心灵呵!
          哦,戈壁的风骨!
    (1)作者描写茫茫沙漠深处一坨坨白刺,靠稀少雨水的滋养,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不仅抵御着狂风沙暴,锁起一个个沙丘,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还以小小绿叶呼唤春天,奉献片片绿色,营造一份清凉,并以串串小果实,美了人们的口舌,润了百灵的歌喉。这样写,实则在赞美白刺根的什么精神?
    (2)“风骨”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赞美白刺根吗?
    (3)第1自然段,作者描写戈壁沙漠的悲壮苍凉,是为了展现什么?
    (4)阅读第2至第12自然段,作者是从哪方面描述白刺的?
    (5)“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组卷:7引用:2难度:0.9
  • 11.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从无知走向
     
    ,从浮躁走向
     
    ,从浅薄走向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地自有公论。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了一个尊称。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沙丘上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类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尘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
          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为此,上海人很难说什么,大家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飘浮进沙海,不再回归。
          好在探险家留下了许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发现,他的惊喜,他急于要把眼前的罕见景象留下来呈示给人们的热忱,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这是一个寂寞者寄给喧闹世界的一份厚礼,这是一个远行者交给自己家乡的一笔遗产,当然,这也是今天的探险家远比张骞、玄奘们幸运的地方,是壮士的另一种回归。不久前当他的摄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展览馆中曾出现过空前的轰动,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乡人遗留在遥远异乡的风采,这个热闹景象实在让人欣慰。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为那个展览的序言刊出,现在他的遗著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数语,移作该书序言,再一次表达我对探险家的景仰。
    (1)在此篇序言中,余秋雨先生除了介绍成书的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还表达了自己对探险家
     
    的感情。
    (2)文章的开头“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让我们一个成语,这表达了探险家对故乡的思念。这个成语是
     

    A.兔死狗烹  B.狐假虎威  C.狐死首丘  D.狡兔三窟
    (3)第2段摘用探险家与大学生谈话录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探险家。
    (4)第2段空格处依次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高尚 稳重 充实
    B.充实 高尚 稳重
    C.充实 稳重 高尚
    D.稳重 高尚 充实
    (5)第6段写探险家的精神追求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启示是: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6)文章许多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组对比的句子。(或找出对比的双方)
     

     

    (7)作者把探险家称作“壮士”,原因是:(请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A.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信念。
    B.能够无视生死世界,把生命置之度外。
    C.能够抛开繁华长期忍受孤独,将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
    D.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当作遗产交给家乡,并引起轰动。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