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六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4: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因为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的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眼睛来传神,再由形体来配合,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摄影者需要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D.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好,不仅关乎自己,实际上也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关乎我们这个民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尤其对民族发展有利的事情。”
(《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口述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 材料二: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现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前期的筹备、实际的访谈过程,还是后期的资料整理,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但难免会出现记漏或记错的情况。如今的口述访谈则可以借助更多的记录工具,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从而更加准确而完整地记录下口述内容。
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既能够探访记录历史,又能够记录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越发丰富,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均有深远影响
B.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C.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加以完善。但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形势特殊等原因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3)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口述历史真实度的因素有哪些。组卷:4引用:5难度:0.2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悠悠
聂鑫森 三伏天。铁匠房热得像蒸笼,帆布工作服湿得没有一根干纱,到了下午三点钟,对不起,熄炉。我们把八仙桌抬到柳阴里,浇沸一大铜壶茶,喝茶、聊天、歇凉。
谭师傅高喊一声:“晓石兄,回来了没?”
晓石答应一声,捧着把京胡出来了。茶早给他泡好,琴师是怠慢不得的。他拉京胡,使长弓子,大开大合,也使短弓子,回转多姿,内行说他弓法指法都不错。晓石端坐好,把好琴,试试弦,调调音,然后问:“谭老板,哪一出?”
我们笑了,只有名角才称“老板”。
谭师傅矜持地站起来,说(用京腔——不伦不类的普通话):“西皮原板,《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晓石的头拗了拗,一甩弓,拉起来。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晓石的琴果然不同寻常,傍得很严实,谭师傅唱到吃力的地方,琴声一托就上去了。
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好地道的琴!”
我们转过脸去——看见了他,一个快六十岁的老人,个子不高不矮,腰板很直,但脸色很黄,着件香云纱长袖衣。
见我们愣地望着他,忙说:“得罪得罪。兄弟从外地来,在街上乱转,听见琴声就追来了。”
晓石忙搁琴、拱手,说:“请坐请坐,我们在闹着玩。”
晓石待来人坐下,自己也坐下。
“老人家,冒昧问一句,您好像是梨园中人。”
来人点点头,说:“我从北方来,在梨园中混了好些年。”
“哪一行?”
“老生。”
“哦,幸会。我名叫霍晓石,拾破烂的;他们都是票友,谭师傅、杨师傅、小关师傅,做铁匠。”
“晓石兄弟,您的弓法指法有力量有气派,每个音都拉得‘鼓’起来,功夫下得很深啊。”
晓石笑了笑:“过奖了。老人家能否唱一段,弟不揣浅陋,愿为您操琴,好吗?”
来人脸上现出凄苦的神色。他最终应允,说:“唱《捉放曹》中陈宫的‘一轮明月照窗下’,好吗?”
“好,很有味的一段。”晓石的脸骤然一笑,往日的病容即刻逝去了。
来人站起来,在晓石的琴声中,苍劲而愤怒地唱:
“一轮明月照窗下,陈宫心中乱如麻……”
此刻,除了细细的风拂来,除了河上偶尔响起的槽声,就只有这唱腔和琴声了。谭师傅一杯茶端在手,既不喝,也不搁下,痴醉。杨大锤嘴巴张得老大。我听人说过戏,知道这《捉放曹》是谭派的拿手好戏,没有扎实的功夫是唱不下来的。
刚唱完,来人立即说:“晓石兄弟,我能唱下这一段,真亏了你的琴,慢下坠,快不慌,坐得住尺寸,好得很。”
晓石忽然问:“敢问尊姓大名?”
“贱姓余,名少菊。”
“哦,久仰,久仰。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余少菊坐下,神色黯然,顿了一阵,才说:“有家无家,到处走走罢了。”
“若不嫌弃,就住我家,谈谈戏,也是快活事。”
“在我们这里吃饭,只是菜不好。”我说。
谭师傅点点头。杨大锤嘴角扯了几扯,终于想说什么而没有说。谭师傅从口袋里掏出五块线给我:“去称两斤肉,买瓶葡萄酒,余老板是难得来的稀客。”
余少菊在晓石家住下了。
黄昏,乘凉、喝茶、闲聊,听余少菊唱京戏,晓石操琴,他俩每每在一段下来后,津津有味地谈戏,我们插不上嘴,只有听的份。河水轻柔地拍着堤岸,夜很静。
余少菊一住就十天。睡在晓石家,吃在我们这里。每餐总得有点荤腥,才好看。谭师傅手头紧了起来,他乡下有老娘、老婆和三个孩子。我虽然没有家室,却是个一级工,每月才三十元,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我把睡梦中的杨大锤摇醒,想找他借钱。
“做什么,吵死人了。”
“细点声音,借我二十块钱,过两个月还你。”
“我没有!”
“没有?”
“有也不借。霍晓石留人,倒要我们管饭,什么东西!”杨大锤暴怒起来,吼得惊天动地。
第二天,余少菊突然要走。正是黄昏,夕阳如血,余少菊朝我们拱拱手,穿过河街,走到正街上,然后消失在人流里。
这一夜,晓石没有来喝茶,谭师傅也没有叫他。晓石不好意思来,他把京胡卖了三十元钱,给余少菊买了火车票,其余的作为余少菊旅途的用费。
晓石再没有哼过京戏。过了不久,晓石突然病了,病得起不了床。当我们把他送到医院时,医生问:“记账单?”
“他没有单位。”
“先交六十元住院费。”
我摸出三十元,谭师傅抠出仅有的十元,杨大锤爽快地说:“其余的我来。”他甩出了二十元。
晓石得了肝癌,已经到了晚期,拖延了一个多月,死了。
又过了好些年。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中年人,找到我们,恭敬地说:“我是余少菊的儿子,父亲临死时说诸位帮助过他,要我一定来感谢诸位。这是还晓石先生的京胡,正宗货,两百多元一把的。这是还三位的钱,每人一百元。”
谭师傅缓缓地说:“晓石先生死了,京胡你带回去。钱,我们不缺。我们只认识你爹,并不认识你。伙计,开炉打铁!”
谭师傅从呼呼直蹿火苗的炉里夹出一坨红铁,小锤一指,我和杨大锤就抡起大锤疯狂地打起铁来。吭咚!吭咚!
(有删改)链接材料:
他始终独守一角,不舍自己的艺术初衷,实践自己的审美追求,以漫长的时间大量的篇幅,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古典崇高精神的人物形象,让他们以动人的品格情操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表达出作者所理想的世风和人格。他善于在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对风物情境略事渲染,却以人物的命运作为至关重大的核心,赋予他们富有传奇的生平,起伏跌宕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
(摘编自野莽《聂鑫森的古典情结》)(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晓石琴艺过人,余少菊唱功高超,他们彼此欣赏互为知音,文中描述的“余少菊唱京戏,晓石操琴”场面和谐温暖。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由霍晓石余少菊的对话可见二人谦雅稳重,从杨大锤的吼叫可见他简单直率。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却耐人寻味,如“河水轻柔地拍着堤岸,夜很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人物心理。
D.野莽认为聂鑫森善于将“风物情境”的描写置于“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小说中唱戏情景的描写即体现了此特点。
(2)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请结合文本任选三处简要分析。
(3)小说表达出聂鑫森哪些“理想的世风和人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数百种细胞和信号分子组成,由大约8000个基因控制,错综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是我们身上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复杂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①
为什么会发生免疫衰老?这与一个事实有关:②
(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11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1引用:5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