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遂宁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从林纾、吴趼人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鸳蝴作家,都以为可以借用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而撇开其思想内容。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新技巧只有在适合表现新人的新意识时,才可能真正被感知和利用。当然,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相比,距离不在具体的表现技巧,而在支配这些技巧的价值观念。作家对世界与自我认识有突破与革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情色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中国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自觉把写作对象定为“读者”而不是“听众”,这是晚清才开始的。报纸、杂志的出版,使小说可以“朝脱稿而夕印行”,甚至下章还没动笔,上章已印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书籍的大量印行,使作家不再谋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直接迅速地跟读者对话。由拟想中讲故事到明确地写小说,这一转变使作家得以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可以容纳的各种技巧。说书人口吻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连贯叙述也不再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同样,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中国小说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一从口头化到书面化,无疑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中国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这一移位促使中国小说在短时间内获得独立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B.作者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以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
    C.关注个人内心生活、现代人思维、作家主体意识与小说叙事技巧的紧密关联,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
    D.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阐述了西方小说的启迪和传统文学的转化,二者是同一转变过程的不同方面。
    B.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
    C.晚清报纸、杂志出版周期的缩短和书籍的大量印行,深刻影响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D.写作对象定位发生转变,中国小说呈现出书面化倾向,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一项是
     

    A.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多次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
    B.刘鹗《老残游记》引游记入小说,以旅行者游历踪迹贯穿情节发展始终,进行叙事。
    C.鲁迅《狂人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D.鲁迅《祝福》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

    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很多实际问题上,我们还是时常暴露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的欠缺。比如,面对核能、PX项目、转基因等社会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的热点科普话题,科学界的声音往往显得微弱、迟缓和被动,有些事件甚至陷入双方无法理性对话的逻辑怪圈。再如,生活中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亦可能无法辨识反科学、伪科学的流言和谣言。
          没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就无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判断;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等于有基本的科学素质,我国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广大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倚靠力量。当前,科研人员评价机制普遍缺乏对做科普的认可和激励,亟须完善科普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建立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广泛调动知识界做科普的积极性。
    (摘编自《让科普之翼更为有力》)      材料二: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普是“本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崇高职责。把成果创造出来是本事,把成果描述清楚、传播出去,让群众能明白、看得懂、用得上更是本事,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具备这种本事。
          对全社会来说,科普是追求。没有较强科学素养,就无法适应创新大众化的时代,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应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每个公民、每个社会单元都有义务推进科普,因为科普本质是一种社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也唯有如此,科普才可持续。应发挥好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各方面能动性,运用好“互联网+”新方式,打造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的社会大科普。
          对政府来说,科普是职责。需要着力补齐短板,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科学普及。需要着力抓融合,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结合起来。需要着力营造环境,把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抓科普的积极性更好激发出来。
          补强科普这只“翅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协同,创新发展的“鲲鹏”必将飞得更好、更高、更远。
    (摘编自《让科普这只“翅膀”硬起来》)
          材料三:
    “科学家为什么不能搞怪?”媒体报道,在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在某网络社区开直播,做实验,和弹幕互动,回答稀奇古怪的物理问题,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网红,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高大上”的板正国家科研机构,与轻松娱乐的网络文化场域相遇,不仅没有出现文化上的巨大冲突、碰撞,反倒形成了一种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可爱画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这种意外看似有很大的偶然性,实则是一种科普方式的积极探索创新,预示了穿凿乃至打通两个文化场域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其所发生的场域影响,不同场域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在传统观念里,中科院物理所之类的国字头研究院所,代表的是“高端、严肃、权威”的科研文化,它与很多其他领域的权威机构一道,构成了一种严肃正统的文化场域。而在以网络直播、游戏社区、“二次元空间”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场域里,人们热衷于轻松跳跃、古灵精怪、个性随意,很少一板一眼地正经表达,构成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场景。
          长期以来,一些传统人士认为网络交流的碎片化太不严肃,不值一提。一些新潮青年则认为传统表达太过老气横秋,不好玩。两个文化场域虽并行于世,却泾渭分明,在一些问题上还互不买账。“老派和潮流的冲突”看起来尖锐,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同一个科学现象,用高深莫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去推导,用密密麻麻的公式去推演是一种方式,用轻松活泼的生活体验去解释,用有些俏皮的搞怪话语去通俗解答也是一种方式。不能要求所有科学家都去开直播、当网红,迁就新潮网民;也很难要求个性十足的年轻人都与“主流表达”保持整齐划一。尽可能多一些交流融合,并不难做到。
    “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学术研究上讲究新老相继、取长补短,文化交流上也应注重相互了解、交流互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科院物理所的年轻人以网红身份和网民一起认真讨论“如何炸掉月球”之类的荒诞问题,既好玩又有意义。
    (摘编自李思辉《科学家网上科普受热捧正能量满满》)(1)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当面对社会事件引发公众关注的热点科普问题时,科学界往往束手无策。
    B.科学普及需要科技工作者、全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全社会要努力追求,政府需承担职责。
    C.科学家不仅要有在自己研究领域创新技术的本事,更要有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描述清楚,能够利用各种各样媒介传播出去的本事。
    D.科普传播媒介日趋多样,除了传统媒体外,科普网站、科普类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科技兴趣社区等“互联网+”新方式应该被运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只要通过网络直播,与网友面对面解释,就可以解决这些观念和行为。
    B.如果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会具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就会对实际问题做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
    C.材料三从当前媒体报道“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轻科学家开直播”成为网红开篇,肯定了年轻的创新,否定了老旧的传统方式。
    D.对于同一种科学现象,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去推导推演无可厚非,用轻松活泼、俏皮搞怪的话语通俗解答也无不可。
    (3)材料二中提到“补强科普这只‘翅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协同,创新发展的‘鲲鹏’必将飞得更好、更高、更远”,你认为如何才能让科普这只“翅膀”硬起来?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作答。

    组卷:0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8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逃了。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喊着。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有删减)      文本二: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
          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
    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
          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
    性格的巧合。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样,人物性格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而性格的巧合有时更能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节选自葛乃宏《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放鸭姑娘之所以打听李老壮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来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李老壮当年偷鸭的事,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
    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
    C.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放鸭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
    D.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3)文本一当中多次写到“放鸭”,有何用意?
    (4)阅读文本二,分析莫言在文本一中设置了哪些类型的巧合,并分析作用。

    组卷:16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其实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怎样,①_____;没有越怎么样就越好,只有适度最好。②_____,也不会“消沉”,更不会平庸,而是选择最佳的一个“点”,最适合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的“心灵平衡器”,让我们永远不急不躁,沉稳有度。
          意识与物质,它们同时产生,而且一方不存在,③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曲解对方,但又无法完全脱离对方。意识与物质本就同生共灭,生命静止,这个本体的意识也就消失了。
          哲学的本质是“思考的学问”,而不是争论、辩论的学问,更不是否定别人。经过历史的长河,使思考得出重要的花朵。我们需要站在那些前辈“巨人”的肩膀上,拥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去看向更高更远的彼岸。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北京成立;历时一年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是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时两年,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经历六十多年的建设,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脱贫攻坚全部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入新时期……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年后,2022年10月16日,二十大擘画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无前行稳致远……
          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