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8 8:0:55

一、现代文阅读(30分)(--)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4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门宴”已经是社会习用语。一些辞书列为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记:“【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进攻刘邦。刘邦到鸿门跟项羽会见。酒宴中,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想乘机杀死刘邦。刘邦在项伯、樊哙等人的护卫下乘隙脱逃。(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后来用‘鸿门宴’指暗藏杀机、阴谋加害客人的宴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542页)更早的版本写作:“后来用‘鸿门宴’指加害客人的宴会。”(《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24页)未用“暗藏杀机”“阴谋”语。
          其实,《史记》正文中原本没有出现“宴”字。我们只在注文中看到这个字。在司马迁笔下,常见“置酒”“纵酒”“张饮”“酒酣”“乐饮极欢”的文辞,描述的是很热烈的宴会场景。太史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宴”字,但其气氛之“酣”“乐”“欢”的形容,是非常真切生动的。
          后来人们称“鸿门宴”之说,也见于正式的史论。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五《汉书》条写道:“《史记》鸿门宴樊哙入卫沛公一事,叙在《项羽纪》,而《哙本传》转稍略。《班书》则详于《哙传》,而《羽传》从略。”同书卷二一《尚左尚右》:“《史记》鸿门之宴,项王东向坐。”“鸿门宴”“鸿门之宴”的说法,当时应当已经广泛通行。
    “鸿门宴”的说法,大约唐代已经初步流行。唐人王毂《鸿门醼》:“寰海沸兮征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真主。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唐文粹》卷一五上)诗题“鸿门醼”,就是“鸿门宴”。《石仓历代诗选》收录有元人吴师道《鸿门宴》,明陈伯康《鸿门宴》诗,陈颢《鸿门宴》诗。可知宋元以后,“鸿门宴”已经成为热爱历史的文人们热议的话题。
          看来,诗文作品中较早出现了“鸿门宴”的文字。大约“鸿门宴”说法的出现和传播,与文学家对《史记》史学记述的理解、说明和宣传有关。
    “鸿门宴”故事以戏曲形式实现了更广泛层面的普及,《中国剧目辞典》“鸿门宴”条是这样说的:“鸿门宴,京剧目。1926年周信芳编剧,有实文堂刊本;另有《京剧丛刊》《戏曲》等刊本。”川剧、汉剧、秦腔、同州梆子均有类此剧目。
    《中国剧目辞典》记载:“远山堂《曲品》逸文云:“记楚、汉事甚豪畅,但所演皆英雄本色,闺阁处便觉寂寥。今昆剧所演者,尚有《鸿门》《撇斗》《拜将》《别姬》《乌江》等出。”其中“《鸿门》《撇斗》”,应当都出自后来人们熟知的“鸿门宴”故事。所谓“撇斗”,可能表现了《史记•项羽本纪》所记刘邦自鸿门“脱身”,请张良转“与亚父”“玉斗一双”时,范增处置“玉斗”的激烈态度。
          而《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元明阙名作品”中又明确有《莽樊哙大闹鸿门宴》,赫然出现“鸿门宴”字样。作者写道:“此剧未见著录。《宝文堂书目•乐府》著录此剧正名,题目未详。本事见《汉书》。
          由于《史记》早已被看作文学艺术的宝库,从中发掘衍生的创作,已经有千百年的渊源。“鸿门宴”,正是例证之一。“项伯翼蔽刘沛公”等表演,被早期乐舞吸收,后来进入诗歌词语,又见于戏曲作品,史学记述因此得以通过新鲜生动的方式加以传播,也得到有声有色的发挥。
    (摘编自王子今《“鸿门宴”的疑问兼说<史记>不用“宴”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作为社会习语,其含义已经不是历史上楚汉相争时的刘邦项羽在鸿门的宴会了。
    B.“宴”字在司马迁看来,应是热烈欢快的,而刘项鸿门之会充满杀机,故不用“宴”字。
    C.诗文中“鸿门宴”的文字,或许对“鸿门宴”说法的出现与传播起到很好的说明和宣传作用。
    D.“撇斗”可能表现了范增的激烈态度,可与《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相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汉语词典》通过改版,丰富和完善了对“鸿门宴”的解释,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B.“鸿门宴”的故事出现于多种剧种,说明它通过戏曲的形式传播的地域广阔,普及广泛。
    C.“鸿门宴”本身故事曲折生动,有声有色,有利于被乐舞吸收,写入诗歌和戏曲作品。
    D.“鸿门宴”说法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证明《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4)本文为一篇历史学术论文,严谨周密是其重要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唢呐
    王宇
          陈德广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竟然瞒着他,偷偷报考了艺术专业,并且在专业考试中,因为唢呐演奏,被省音乐学院录取了。
          闷热的七月,太阳在半空中撒野,地上像着了火。陈德广吊着一张苦瓜脸,在屋里不停地兜圈,嘴里嗫嚅着:“儿大不由爹,要翻天了。”陈放站在一旁,愣愣地看着他爹,大气不敢喘。
          槐树沟男人爱吹唢呐,像是祖传的。农闲时,村头村尾,都是咿咿呀呀的唢呐声。爱吹,并不代表会吹;会吹,并不意味着能吹好。前沟的钟一鸣与后沟的陈德广是他们这一代人中的唢呐高手。陈德广吹唢呐花样多,用纸团塞一个鼻孔,会用另一个鼻孔吹唢呐。嘴里噙两个唢呐,能吹出两种不同的曲谱。玄绝的是,靠住墙,脚朝上,头杵地,倒立着,照样能吹。相比之下,钟一鸣就简单多了,眯上眼,鼓着腮帮子,悠扬沉稳,似乎只要有时间,一口气能从日出吹到日落。
          乡下人婚丧嫁娶,都要请乐队。这两人各自组建团队,年头年尾,不间断地忙碌。有一次,陈德广和钟一鸣的两个唢呐团队在迎亲路上相遇了。看热闹的人不住撺掇,想让两个团队比一比,看谁更厉害。那会儿,他俩都年轻气盛,比就比,谁怕谁。陈德广唢呐上挑,锣鼓手心领神会。鼓面如撒了一碗青豆,骤然密集响起,从气势上压住对方。继而,陈德广鼻孔嘴唇轮番上阵,时不时来个倒栽葱,唢呐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不管怎么折腾,都能吹出撩人的旋律,赢得一拨又一拨的掌声。再看钟一鸣那边,似乎渐入佳境,不急不躁,经典曲谱一个接一个涌出,如江河之水,不见尽头。热汗满面的陈德广心想,如再来一轮吹技表演,岂不让人笑话我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于是,陈德广憋着一口气,盯着钟一鸣对吹。
          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并不着急要走。所有人从来没听过这么精彩的唢呐对决,就连晚归的羊群也站在路边,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
          吹奏到第十七个曲谱时,陈德广突觉心头一热,眼前发黑,一头杵在硬邦邦的黄土路上。槐树沟后沟离前沟并不远,事后,钟一鸣提着两瓶烧酒来到陈德广家,进门就说:“德广哥,你说咱俩干些啥事,你倒在地上,吓坏了我,以后可不敢这样了。”说着,拧开瓶盖,“今天不忙,咱哥俩喝上几杯。”陈德广似乎早就等钟一鸣过来,他黑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从堂柜里取出唢呐,一下狠似一下地砸在青石板做成的锅台上。“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吹唢呐了,我还要给我的子孙们说,谁也不许吹唢呐。”
          钟一鸣眼看着唢呐碎了一地,站不是站,坐不是坐,搓着手,一时间不知怎么说才好。陈德广倒是不慌不忙,拧紧瓶盖,把两瓶酒塞进钟一鸣怀里,摆摆手,“不要再来我家了,我不想看见你。”
          隔着窗纸,烫手的阳光进不了屋,可屋里屋外一样的闷热。陈德广来来回回不停地兜圈,口渴了,从水瓮里舀出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喝足了水,他转身问儿子:“是谁教你吹唢呐的?”陈放低着头,抠手指头,没说话。陈德广把水瓢扔进水瓮里,“快说,谁教的?”陈放怯生生地抬起头,看着窗棂,“是……是钟一鸣叔叔教我的。”陈德广听了儿子的话,瞪大眼,喘着粗气,抓起堂柜上的录取通知书,三下两下,撕得稀烂,扔进炉膛里。
          上初中那年,陈放周末回槐树沟,一脚踏进沟口,就听见钟一鸣的唢呐声。陈放蹲在墙角,一曲一曲地听,听着听着,竟摇头晃脑,打着节奏,嘴里跟着哼曲谱,就像极度饥饿,闻到香喷喷的炖羊肉那么馋嘴。
          也不知过了多久,钟一鸣蹲在陈放身边。
    “好听?”
    “好听!”
    “想学?”
    “想学。”
    “你爹不让。”
    “我偷着学。”
          击掌,成交。钟一鸣笑了,陈放也笑了。至此,叔侄俩有了一个秘密约定,每个周末放学,陈放来钟一鸣家学吹唢呐。
          太阳落坡,不见陈放回来,陈德广心里乱糟糟的,在院子里兜圈。忽闻敲门声,门口站着钟一鸣。
    “你来干吗?”陈德广板着脸。
    “喝酒。”钟一鸣轻咳一声,“还是那两瓶,一直没舍得喝。”
    “不稀罕。”陈德广伸手就要关门,看见钟一鸣身后站着陈放,一惊,扭头回屋去了。钟一鸣跟着进屋,坐在炕沿儿上。
    “你说,咱山里娃考音乐学院,容易吗?”
    “我又没让他考音乐学院。”
    “你真行,撕了录取通知书,这下陈放不用上学了。”
          钟一鸣站起来,要走,陈德广拦在面前,“兄弟,想想办法,娃总得上学吧。”钟一鸣一脸无奈,“没办法。”
    “兄弟,别急着走,咱喝酒。”说着,陈德广打开堂柜,胡乱翻腾。
    “行了,别翻了,看看这是啥?”陈德广转过身,钟一鸣手里拿着一份崭新的录取通知书。陈德广惊呆了,“这,哪来的?”钟一鸣似笑非笑,“知道你这驴脾气,一准儿会撕了录取通知书,所以,我和陈放商量,事先准备了一份复制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德广吹唢呐的花样多,钟一鸣吹唢呐虽简单却悠扬沉稳,这为下文两人唢呐对决陈德广力竭晕倒做了铺垫。
    B.看唢呐对决的人越聚越多,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晚归的羊群也竖起耳朵静静倾听,侧面烘托出陈钟二人唢呐技艺高超。
    C.陈放和钟一鸣的对话很简洁,表现出了两人心意相通及陈放学唢呐的坚决态度,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
    D.文中三次写到陈德广“兜圈”的动作,其中的愤怒情绪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他对陈放学唢呐的反对,刻画出他急躁的性格。
    (2)下列对小说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在半空中撒野”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烈日当空,天气炎热的情景。
    B.“爱吹,并不代表会吹;会吹,并不意味着能吹好”运用顶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
    C.“程咬金的三板斧”采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陈德广吹唢呐的技能有限,不能持久。
    D.“就像极度饥饿,闻到香喷喷的炖羊肉那么馋嘴”用比喻表现陈放对学习唢呐的强烈渴望。
    (3)概括分析钟一鸣的形象特点。
    (4)本文的插叙富有特点,请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
    (明)黄汝亨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遂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
          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已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加右仆射。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
    (《廉吏传•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B.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C.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D.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事,因事获罪。坐,因……而犯罪。“因击沛公于坐”的“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
    B.尹开封,做开封府的府尹。尹,在文中的用法和“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的用法一样。
    C.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文中“拜”“充”“迁”“擢”“加”等都是升官之谓。
    D.真宗,北宋赵恒的庙号。由庙号取名规则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并非该文的最初篇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处乱不惊。出使高丽途中遭遇暴风,桅杆折断,在急剧摇晃中,吕端依然像在家中书斋般稳坐读书。
    B.吕端深受器重。太宗为任吕端为相太晚而感到遗憾,这种遗憾和郑文公对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的“遗憾”不同。
    C.吕端得到礼遇。朝堂台阶较高,而吕端身体肥胖,上台阶吃力,宋真宗特命工匠制作了阶高较矮的木阶梯,方便吕端上下。
    D.吕端清廉简朴。虽然久居相位,死后却家无余财,其子又被迫婚嫁,无奈质押住宅,朝廷出钱将其赎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
    ②明年,被疾求免,不许。车驾临问,抚慰甚至。
    (5)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端“大事不糊涂”表现在哪里。

    组卷:6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8分)

  •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①
     
    。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②
     
    ;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中国建筑体系结构方法上的两个特点。

    组卷:0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我们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上述材料是课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陈述自己能够成为物理学家的原因的内容,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