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夏邑一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9 1:0:8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解的。现当代以来,一些学者在百余年西学影响之下,普遍视感性理性二分为当然,对“听之以气”这一类悟性认识则颇为生疏,而这恰是中国固有传统中极具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
          庄子将知识分为两类:意会的、言传的。对于两种知识,庄子在理论上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谨的论证。《天道》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白,庄子接着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在工匠做车轮时,“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庄子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之知”。这种“不知之知”,不同于“无知”的状态,也不同于“知”的状态。这种“不知之知”,不可言传,但可感可知,由低层次的“知”到高层次的“不知之知”,最终旨归便是知道。庄子此论,不仅揭示出人类传承的两大类知识中,“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根本不同,同时,也自根源处阐明了古人知识构成、思维模式、言说方式乃至审美心理形成的因由。
          那么,如何解决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一认识论难题呢?与儒家人文教化的法子不同,老子有“归根”“复命”“知常”的路径,而庄子开出的方子,则是“心斋”“坐忘”。
          庄子以“心斋”为例,将认识分为三步:“听之以耳”的感性认识,“听之以心”的理性认识,“听之以气”的悟性认识。庄子所论的“心斋”,拒绝感性刺激,排除心绪杂念,凡感觉、思虑、意念均停止(“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在这种自然而然、听之任之的状态下,始能集气于心,气与道通,于不知不觉中进入虚无澄明的境界。由此观之,“心斋”是悟出来的,既不是“听之以耳”感觉到的,也不是“听之以心”理解到的,而是“听之以气”体悟到的。庄子借助于耳、心,而达于气、通于道。庄子持“道气同一”的观点,主张气之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在他看来,只有秉持万物一体之心境,顺天而行、以天合天,方能与气相合、道气合一。人人如此,则天下大治。
          庄子“听之以气”,影响深远。其一,这是中国式意会体悟认识方式的经典表述。中国式的意会体悟没有本体与现象的差别,而是以整体的形式昭示其存在,并且与现实人生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知识生成的基本路径之一。其二,“听之以气”是一种气化的悟性思维状态,旨在忘却现世之是非得失、功利欲求,消除主客、物我之差异,“离形去知”“虚而待物”,使心灵活动达到极纯粹的境地。其三,艺术价值的根源,在于虚静澄明之心。庄子虚静澄明之心,就是一个艺术的心灵。我们不难发现,自魏晋起,中国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虚静澄明之心下从事创造的。就此而论,庄子功莫大焉。
    (摘编自夏静《庄子的“听之以气”》)(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将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并在理论上对其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谨的论证,此论从根源阐明了中国古人知识构成、思维模式等形成的原因。
    B.庄子所说的“心斋”,与“耳”“心”无关,不是凭感性感觉到的,也不是凭理性理解到的,而是从“听之以气”领悟到的。
    C.庄子持“道气同一”的观点,认为人秉持万物一体的心境,顺从自然规律,才能达到道气合一的境界,人人都这样,天下也会得到治理。
    D.中国式的意会体悟不区分本体与现象,而是以整体的形式昭示其存在,并与现实人生融为一体,中国古代部分知识也由此而生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庄子《天道》篇中关于书、语、意等关系的分析,为文章论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B.庄子举“轮扁斫轮”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有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之知”。
    C.文章从“听之以气”的内涵、达成路径、影响、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论证全面。
    D.作者在论述庄子思想的同时,还将其与儒家思想进行比较,使文章内容丰富、论据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三听”,分别对应了笛卡尔的感性、理性和悟性认识,其中的悟性认识超出了现当代以来一些学者的认识范围。
    B.庄子的“不知之知”,不是“无知”,也不是“知”,它是“意之所随”,能够感知却只能意会的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C.庄子追求虚无澄明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不能有意为之,需排除外在内在的各种干扰与杂念,自然而然,听之任之。
    D.庄子的虚静澄明之心,就是一个艺术的心灵,具有艺术价值。从魏晋开始,艺术家们在此理论的影响下而成就伟大。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我国碳减排总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30年前尽早达峰,2025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峰值45亿吨,2028年能源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2亿吨、109亿吨;第二阶段是2030-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分别降至18亿吨、14亿吨,相比峰值下降80%、90%;第三阶段是2050-2060年全面中和,力争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近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摘编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有”中国方案”》)2020-2060年我国电源装机总量及结构(单位:亿千瓦)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2050年 2060年
    容量 占比 容量 占比 容量 占比 容量 占比 容量 占比
    风电 2.8 12.7% 5.36 18.2% 8 21% 22 29.4% 25 31.2%
    太阳能发电 2.5 11.3% 5.59 19% 10.25 27% 34.5 46.1% 38 47.4%
    水电 3.7 16.8% 4.6 15.6% 5.54 14.6% 7.4 9.9% 7.6 9.5%
    煤电 10.8 49% 11 37.3% 105 27.6% 3 4.0% 0 0.0%
    气电 0.98 4.5% 1.52 5.2% 1.85 4.9% 3.3 44% 3.2 4.0%
    核电 0.5 2.3% 0.72 2.5% 1.08 2.8% 2 2.7% 2.5 3.1%
    生物质及其他 0.67 3% 0.65 2.2% 0.82 2.2% 1.7 2.3% 1.8 2.2%
    燃氢机组 0 0% 0 0% 0 0% 1 1.3% 2 2.5%
    合计 22 29.5 38 75 80
    清洁装机占比 43.4% 57.5% 67.5% 92% 96%
    储能 0.4 1.3 6 7.5
    (图表来源: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材料二:
          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2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了全球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的70%以上,碳中和已经成全球共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王广宇指出,解决碳的问题核心要有技术突破,不管是在能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还是发电、交通所面对的碳排放,只有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创新,才能使碳总量真正降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金南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确定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径。王金南指出,“十四五”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全国碳排放达峰后刚刚进入3-4年的峰值平台,年均排放量仅减少几千万吨,容易因重大项目集中布局建设而导致排放量波动或反复冲高。“应该抓紧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顶层方案。”王金南表示,从技术路径来看,要全面提高工业行业节能增效和循环经济,严格控制石化能源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突破能源生产和消费关键技术瓶颈,优化国土空间、提高碳汇能力。王金南指出,还需要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责任分担机制,他建议建立并完善全口径工业行业总量控制体系,对于直接排放已经达峰的省份控制排放总量,对于“十四五”实现碳达峰的省份,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
    (摘编自《碳中合要避免走弯路尽快制定顶层方案和技术路径》“经济观察网”2021年5月10日)材料三: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以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共同合作完成的《蓝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着重分析了海洋的碳汇功能,提出了蓝碳的概念。报告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和红树林等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55%的碳,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售念志教授团队也提出,不仅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能够固碳,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因其在海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环境净化甚至在海底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固碳储碳能力更加突出。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广阔的海域拥有河口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各种海岸类型以及红树林、海藻、柽柳林和盐沼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辽阔的陆架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海水养殖业和扎实的海洋碳汇科研实力,表明我国拥有较大的海洋碳汇发展潜力和现实基础。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亟须改善我国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在海岸带及近海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碳循环系统。
    (摘编自《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助力碳中和》《光明日报》2021年8月10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碳减排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50年与2028年相比,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峰值将分别下降80%、90%。
    B.2020年到206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的容量都处于递增状态,但水电所占比例处于递减状态。
    C.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将近零,2060年能源将实现碳排放清零,届时,我国碳中和目标将完成。
    D.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大幅增加,电力将率先实现碳达峰,比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更早实现近零排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有将近12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目前覆盖了全球6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B.在碳排放达峰后的峰值平台,碳年均排放量减少有限,而且必将因重大项目集中布局建设而创造最高峰值。
    C.海洋储碳量远超陆地碳库和大气碳库,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碳,其中微型生物固碳储碳能力比较突出。
    D.达到碳中和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全球各个国家要付出巨大努力,使经济发展让位于生态保护。
    (3)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拱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大概从宋朝开始)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史称他是盐贩出身。盐贩,即贩私盐的。中国的盐,秦汉以来,就是官卖。卖盐的店,称“官盐店”。官盐税重,价昂。于是有人贩卖私盐。卖私盐是犯法的事。这种人都是亡命之徒,要钱不要命。遇到缉私的官兵,便要动武。这种人在官方的文书里被称为“盐匪”。在苏北里下河一带,一提起“私盐贩子”或“贩私盐的”,大家便知道这是什么角色。张士诚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元至正十三年,他从泰州起事,打到我的家乡高邮。次年,称“诚王”,国号“周”。我的家乡还出过一位皇帝(他不是我们县的人,他称王确是在我们县),这实在应该算是我们县历史上的第一号大人物。我们县的有名人物最古的是秦王子婴。现在还有一条河,叫子婴河。以后隔了很多年,出了一个秦少游。再以后,出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但是真正叱咤风云的英雄,应该是张士诚。可是我前几年回乡,翻看县志,关于张士诚,竟无一字记载,真是怪事!
          但是民间有一些关于张士诚的传说。
          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妈妈的!”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的“>”,右边的“<”,再写上边的“一”,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读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
          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城北的大寺共有三座。一座善因寺,庙产甚多,最为鲜明华丽。天王寺气象远不如善因寺,但房屋还整齐,一因此常常驻兵。独有承天寺,却相当残破了。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不像善因寺的和尚,一个一个,都是红光满面的。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阴。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杵。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趺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在佛教的苦萨里,老百姓最有好感的是两位。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他(她)救苦救难。另一位便是地藏菩萨。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的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他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他是地之神,是一位好心的苦萨。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荨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缺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地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文本二: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1)下列对文本一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幽冥钟”为题,首段紧扣标题写夜半撞钟,营造出阴森可怖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关于张士诚,虽然县志中无一字记载,但从书写匾额而滥杀无辜的传说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暴虐与凶残。
    C.文章末尾对钟声的描写细腻而有质感,“金色的光环扩散着”赋予钟声圣洁的光芒,象征着对苦难的抚慰。
    D.文章的结尾“承天寺的钟,幽冥钟。女性的钟,母亲的钟……”,表意含而不露,委婉隽永,余味无穷。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承天寺时,文中特意写到了子婴秦少游、王念孙、王引之等人,这对张士诚有烘托作用。
    B.“夏天,一地浓阴。冬天,满阶黄叶”形成了对偶,句式整饬,音韵和谐,使语言富有古典美感。
    C.先写传说中张士诚的残暴,再写我对传说的否定及对他在承天寺登基的怀疑,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D.本文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撞钟的老和尚,用白描手法写其肖像与动作,寥寥数语,栩栩如生。
    (3)文本一花费了很多笔墨写张士诚的传说,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作者自言《幽冥钟》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了一次冲决,这一“冲决”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类特殊的文物资源,石窟壁画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目前①        ,比如游客在洞窟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迅速潮解壁画中的盐碱,加速壁面的酥碱、起甲及颜料粉化剥落。又如,不少石窟壁画位于干旱的沙漠中,风蚀和沙尘危害严重。因此,做好石窟壁画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石窟壁画修复不仅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工作,②        。各地石窟结构都有不同,石质差异较大,绘画手法以及材料的使用也各有差异,石窟壁画真正的附着层仅如蛋壳一样薄。这些因素都为石窟壁画修复增加了难度。当前,壁画修复越来越强调预防性保护,重视营造适合壁画存放的环境来提供保护,这个环境要求稳定、洁净。把壁画存放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尽可能阻止或延缓壁画劣化,从而达到长久保存壁画的目的。
          近年来,③        ,石窟壁画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一些前沿科技的运用让壁画修复更加精准科学。比如,利用显微手段可以获得壁画表面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信息,利用红外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设备可以分析出壁画颜料中的胶结物和可溶盐成分,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筛选、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为“壁画预防性保护”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准确,不超过60个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娘炮形象”在影视界和娱乐圈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一些举止忸怩、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与此相反的是,今年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一批高水准主旋律影视剧作品被青少年广为称赞,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电影《1921》《革命者》等。许多青少年观众观后感慨,这才是中国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教育部此前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1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青少年需要培养“阳刚之气”,86.8%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增强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发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