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应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人们发现,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相求的效应。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而创建的。
          微博拄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才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力做一个区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说理。
    (选自徐贲《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有删改)材料二:
          对我的《微博是好的说理形式吗》曾宪皓先生写了《来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讨论文章。微博是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公共说理也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讨论微博与说理的关系,目的不是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的最终结论,而是要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说理和微博的问题再作一点讨论。
          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此“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在这二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可称为“假设”的中介保证。这当然不是唯一可以称作“理”的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这些“理”与公共说理的“理”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论是靠“信仰”支撑的,不需要说出理由。
          曾文说,“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这话是对的,但是,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说理不仅要说出“什么”,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
          曾文说,“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这话恰恰犯了一个公共说理的错误——拉开话题,因为徐文讨论的是“说理”,不是禅宗,不是顿悟,也不是口号。公共说理不是对人类其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说理,不是说别的什么都是“胡闹”或“扯淡”。禅宗、顿悟,呼口号有它们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讨论说理的范围之内。
          曾文认为,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以偏概全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谬误,而是一种有社会危害的思维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说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为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见或偏见就是在握有充分证据之前,便先有了确定的意见和看法。
          其实,在说理中,要“抽出现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限定词”。图尔敏的说理论证称之为“模态限定”,也就是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这不仅仅是为说理留余地,更是一种话语伦理的基本教养。
          这当然不是说夸张就不好,而是说,夸张在说理中会削弱说话者的可信度。许多在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手法或风格在说理中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说理不是文学。
          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曾文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所以,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选自徐贲《再谈“微博”与“说理”》,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中的“罐头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罐头思维”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的能力。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对微博到底适不适合说理的讨论,是一个理性的讨论,并不是在贬低微博,而是加深对问题的了解。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富有感染力,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五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B.材料二采用驳论的方式,先指出曾文的观点,然后驳斥每个观点的错误之处,从而肯定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
    C.徐贲先生认为,说理不仅要有结论,还要有理由,且要避免因成见或偏见产生草率概括的错误。
    D.曾文以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等反驳徐贲的微博字数有限,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这一观点。
    (4)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男人还想说话,肖锦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
          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D.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3)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7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贡曰:“如有博施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方也已
    (《雍也》三十)(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丙)      为学者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丁)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有博施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B.文王欲举授之政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可谓仁方也 若火始燃,泉之始达
    D.又何卜 就有道而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有也”与“不足以父母”(《孟子》)两句中的“事”含义相同。
    B.“非其声而然也”与“交相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C.“为者日损”与“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无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四端也”(《孟子》)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4)下列各句与例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剖之以为瓢
    D.死而不亡者寿
    (5)对以下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指天下。海内、六合、八荒、宇内等词语也可用来指天下。
    B.《礼记》,是五经之一。“三礼”指:《小戴礼记》《周礼》《仪礼》。
    C.《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之名始于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D.“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7)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9.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这是因为
     
    ,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组卷: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构思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们。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组卷:2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