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 1.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强调不要只空叹兴亡,而要汲取历史的教训。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处用“
     
     
    ”的诗句表达了不事权贵、傲岸卓立的心志。

    组卷:1引用:1难度:0.8
  •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2难度:0.8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 7.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请根据选文概括这种社会的特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组卷:8引用:3难度:0.7
  • 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1)选文中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其实,信用未必都是天生的,更需要后天的培养,持之以恒,从而成为习惯。请以“让守信成为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活中,每个人都曾许过诺言,但诺言的履行未必都很顺利,有的可能要经历一些波折。请以“一个终于履行的诺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组卷:5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