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甘肃省酒泉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2/15 12: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甚至一些外国友人的热烈响应。在这里,根本不存在民族情绪的问题。这个口号是大公无私的。世界文化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而中华文化则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想求得人类的共同进步,必须弘扬世界优秀文化。想弘扬世界优秀文化,必须在弘扬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重点突出中华文化。不这样做,必将事倍而功半,南辕而北辙。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其道多端,古书今译也是其中之一。因此,我赞成古书今译。
          但是,我认为,古书今译应该有个限度。
          什么叫“限度”呢?简单明了地说,有的古书可以今译,有的难于今译,有的甚至不可能今译。
          今译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原文的内容含义尽可能忠实地译为白话文,以利于人民大众阅读。这一点做起来,尽管也有困难,但还比较容易。有一些书,只译出内容含义,目的就算是达到了。对今天的一般读者来说,也就够了。但是,有一些古书,除了内容含义之外,还有属于形式范畴的文采之类,这里面包括遣词、造句、词藻、修饰等等。要想把这些东西译出来,却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在古书中,文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作品来说,不管内容含义多么深刻,如果没有文采,在艺术性上站不住,也是不能感动人的,也或许就根本传不下来,例如《诗经》《楚辞》,汉魏晋南北朝的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只抽出思想加以今译,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们古人阅读古书,是既注意到内容,也注意到形式的,例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讲的:“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这里面既有思想内容方面的东西,也有艺术修辞方面的东西。韩昌黎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观察,是有典型意义的。这种观察也包含着他对古书的要求。他观察到的艺术修辞方面的东西,文章风格方面的东西,是难以今译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限度”。不承认这个限度是不行的。
          今译并不是对每一个读者都适合的。对于一般读者,他们只需要懂得古书的内容,读了今译,就能满足需要了。但是,那些水平比较高的读者,特别是一些专门研究古典文献的学者,不管是研究古代文学、语言,还是研究哲学、宗教,则一定要读原文,绝不能轻信今译。某些只靠今译做学问的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应该受到我们的怀疑吗?
          西方也有今译,他们好像是叫做“现代化”,比如英国大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有现代化的本子。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他们古书不太多,可能没有这个需要。
          中国古代翻经大师鸠摩罗什有几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讲得极其中肯、极其形象的,值得我们好好玩味。
          总之,我赞成今译,但必有限度,不能一哄而起,动辄今译。我们千万不要做嚼饭与人、令人呕吐的工作。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古书今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
    B.古书今译为大众阅读古书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C.今译能尽可能忠实地译出古书的内容含义,它适用于部分古书,但不适用于所有古书。
    D.古书今译有很多错误,所以,今译的受众应是普通读者,不是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明确了态度,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表达了对古书今译的赞同。
    B.文章先提出论点——古书今译应有个限度,指出“限度”的内涵,再作深入论述。
    C.文章通过韩愈对古书的观察,指出古书内容与形式兼具,进而论证今译的局限性。
    D.文章将古书进行了细致分类,主张今译要有所选择地进行,反映出作者审慎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在遣词、造句、词藻、修饰等方面富有特色,这些都是不能被今译的。
    B.文学作品一旦缺失了文采,即使内容含义深刻,也不能为读者接受,难以传之久远。
    C.汉语存在着古今差异,古书有必要今译;西方语言没有古今之别,古书不需要今译。
    D.鸠摩罗什指出古书今译会丧失原文的“藻蔚”,提醒我们要有限度地进行古书今译。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植物考古?植物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属于科技考古范畴。植物考古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发现和获取考古遗址中埋藏的植物遗存,然后在实验室整理和鉴定出土的植物遗存,分析出土植物种属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达到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考古学研究目的。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但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生境的各种杂草。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是指那些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的考古出土植物遗存,例如通过浮选法获取的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以及木材碎块和炭化木屑。植物微小遗存是指那些必须通过高倍显微镜才可看见的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是指无性繁殖类植物的孢子和有性繁殖类植物的花粉,植硅体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液态硅并充填到细胞和组织中而形成的固态硅化物,淀粉粒是植物的储藏细胞。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材料二:
          在三星堆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碳化植物种子,而且碳化植物种子非常丰富,有粟、黍、稻等人作物,其中稻的占比是非常高的。稻的发现说明了三星堆农业发达且先进。
          据考古发现记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在这个长江下游浙江余姚的一个小镇,发现了大面积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的稻谷遗存,截至目前,全国单是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遗存至少就有6处。也就是说,早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就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
          而古蜀国四川地区有关稻谷的栽培历史在考古挖掘中鲜有发现。三星堆的稻谷碳化植物种子的出现,将稻谷的栽培种植历史向四川地区延伸,将古蜀国农业文明的发达程度推向新高度。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当中,还出土了很多古蜀人的陶器。这些陶器主要用来作为盛酒的酒器,能酿酒说明了三星堆农业的空前发达,而稻谷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古蜀国大面积粮食丰收,不仅仅满足自给自足的吃饭问题,还将多余粮食用来酿酒。
    (摘编自刘泽民《三星堆遗址“稻”出新历史》)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椿,见于《幽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殷骨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等《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掘
    获取
    古代植物遗存
    分析
    植物种属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
    B.三星堆遗址
    发现
    粟、黍、稻等炭化种子
    说明
    三星堆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
    C.古蜀国四川地区
    7000
    年前
    种植水稻
    属于
    新石器文明
    D.《诗经》
    记载
    “楚”“樗”等柴薪
    帮助
    鉴定两周遗址中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考古的最终目的不是识别古代植物遗存的种属,而是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B.考古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这主要是根据植物遗存的体积大小来进行区分的。
    C.三星堆地区出土了很多盛酒的酒器,这表明当时古蜀国地区的粮食生产,不仅能满足食用,还能用于酿酒。
    D.古代植物必须经过炭化才能留存,所以考古发现的古代植物仅是少部分,如《诗经》中的“荇菜”就未被发现。
    (3)三星堆遗址与两周时期的植物考古在方法上有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
    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
          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着,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鹅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钟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
    (有删改)【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围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
    (2)在朝臣商议过程中,文天祥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梳理。
    (3)文中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试举三例简要说明。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①                 ,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②                 ,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所以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③                 ,碘摄入量就会不足。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述类文本阅读《漫谈古书今译》中提出“古书今译应该有个限度”,其实,不仅古书今译,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个限度,超过限度对我们非但无益,有时甚至有害。比如,饮食要有度,过度了可能会损害健康;与朋友交往要有度,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