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培杰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______”。(  )——通过公井、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C.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D.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组卷:57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春晚,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如泼墨山水画般古韵淡然,中国水墨山水的_______《富春山居图》结合现代科技诗意合璧团圆再现。这幅画的深意不仅在于黄公望高超的笔墨技法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更在于画中富春江两岸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景象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家园。
          苏轼、陆游等千古文人俯仰在富春山水间,吟咏胸怀;渔夫、樵夫舟行在笔墨画卷里,歌吟唱答,或高雅,或旷达,或洒脱,或高迈,诗、书、画、印、歌尽在山水长卷中,好一派唐风宋韵,好一派盛世景象!
          借诗抒怀,华夏风骨今犹在,东方风来满眼春。苏轼的“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一笔一墨_______我们的文化血脉,一字一句诵千年风雅。
          婉转动听的歌曲唤人耳目一新,古典乐器的伴奏妙音飞花,古诗词的吟咏赓续文脉……悠久醇厚的文化传承凝结数千年的岁月_______,(  )。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发轫之作 糅进 积淀
    B.扛鼎之作 写进 心血
    C.发轫之作 写进 心血
    D.扛鼎之作 糅进 积淀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更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
    B.被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C.被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D.让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更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
    (3)下列有关“山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到苏子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山水间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B.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身心都渴望着归依青山。自然山水成为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C.富春山水,名扬天下,如同学们初中学过的南朝梁代吴均《与宋元思书》所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在传统文化中,“国家”的概念经常用“山河”“江山”来表述,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组卷:38引用:4难度:0.6
  • 3.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组卷:189引用:12难度:0.6
  • 4.“赵科长又戒烟了。”由这句话我们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组卷:15引用:1难度:0.6
  • 5.找出下列选项中和例句的修辞相同的一项(  )
    例: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组卷:33引用:1难度:0.6
  •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组卷:47引用:1难度:0.6

五、默写

  • 19.名句默写。
    (1)非礼勿视,
     
     
    ,非礼勿动。
    (2)子曰:“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可谓好学也已。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己所不欲,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组卷:678引用:4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