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2019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整本书内容理解(8分)
-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组卷:11引用:6难度:0.8 -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7难度:0.8
二、材料概括分析(18分)
-
3.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1)依据文本,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2)文中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组卷:30引用:11难度:0.3
四、语言运用(23分)
-
8.阅读下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后出生)和传统农民工(1980年前出生)受教育水平比较表,完成以下两小题,均不得出现具体数据。
受教育水平 比例% 新生代农民工 传统农民工 小学及以下 0.4 6.6 初中 32.4 44.4 高中 24.1 25.3 中专(或职高) 17.8 11.2 大专(或高职)及以上 25.3 12.5
(2)就两类农民工共同存在的问题给有关部门提一条建议,50字以内。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50分)
-
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组卷:25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