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省名校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关注经典,还要关注文化仪式、文物等,在多重印证中建构当代价值。德国杨•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将语言交往记忆、对物的记忆以及模仿性记忆融汇于此空间当中。换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投射在经典文本(语言交往记忆)上,还投射在文物(物的记忆)和文化仪式(模仿性记忆)上。
首先,对话经典,建构记忆。经典无疑是走进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途径。以“孝”为例,孔子高度推崇“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今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更需要多角度思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讲人伦标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讲赡养之孝;“恭敬”与“色难”是讲敬慕之孝;“无违”是讲礼仪之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是讲继志之孝。所以,《论语》从人伦、赡养、敬慕、礼仪、继志等多个层面,创造了多层次“孝”的概念。只有当我们立足经典文本,对之加以条分缕析,才能由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孝”,走向孔子有着丰富伦理内涵的“孝”的概念,进而为继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孝”提供依据和可能。
其次,参与仪式,体认记忆。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提出,文化仪式如同转换器,一端是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另一端是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感和想象。孔子早就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重大意义: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用规范性的、不断重复的“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用孔子的话讲,即“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这就把价值观念熔铸于“习礼”的行动当中。通过“力行”礼仪,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最后,关注文物,丰富记忆。文物超越了普通物的实用和审美特性,使得原本隐而不显的时间和文化变得清晰可见。无论是玉礼器、青铜器等文物,还是孔府、孔庙等文化遗址,都是承载彼时思想的文化想象,是当代人们丰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如曲阜“三孔”遗址,孔庙、孔林、孔府等都是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的具象化体现,也是体验和感受孔子“诗礼之教”的重要文化场域。如孔庙里有“金声玉振”坊,古人奏乐以击钟(金声)为始,以击磬(玉振)为终,以金声玉振象征孔子对后世的“滋养”,与孔子“礼乐”教化思想正好吻合。又如孔林有“子贡手植楷”石碑,形象地传达了弟子的“继志”之思。看到这些实物,再来读《论语•公冶长》中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感受必然不同。这些真实的文化物象对丰富当代人的文化记忆无疑独具价值。
(摘编自赵晓霞《由器见道》,《光明日报》2019年10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传统文化投射在经典文本上的较多,投射在文化仪式和文物上的则相对较少。
B.孔子推崇“孝悌”思想,他从人伦、赡养、敬慕等多个层面阐释了“孝”的丰富内涵。
C.孔子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作用,坚持以“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
D.文物和文化遗址是承载当时思想的文化想象,也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和重要文化场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对杨•阿斯曼“文化记忆”概念的认同,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条途径。
B.文章意在从建构记忆、体认记忆、丰富记忆三方面区分经典、仪式、文物的不同功能。
C.文章多处引用《论语》原文,语句内涵丰富,角度有别,有力地支撑了三个分论点。
D.文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条并列展开论述,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对话经典、参与仪式、关注文物等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目的是在多重印证中建构当代价值。
B.如果不认真涵咏经典文本,条理清晰地分析其要旨,就很难准确全面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内涵。
C.“习礼”可以使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转化成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感和想象。
D.到了“金声玉振”坊、“子贡手植楷”等场域中,人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组卷:14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果问时下最火的营销模式是什么?那么答案必定是“直播带货”。疫情期间,蓄力已久的直播经济更迎来爆发式增长。央视名嘴与“口红一哥”跨界合作,两个晚上就为湖北带货超亿元;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迎来直播首秀,化身推销员与网友互动;各级干部、农学院士出镜,不仅帮老乡打广告,也带动了扶贫产业发展……各方面的热情参与,让直播带货成为“宅经济”中一道亮眼风景。
直播带货改变了传统网络购物的模式,一方面是来自带货者自身的流量担当,另一方面是商品售卖模式的创新,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直播带货激活了线上消费“一池春水”,正在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突破。一些地方政府正着手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传统商贸企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
网络直播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查播,可以将产品展示、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如今“直播+”模式的内容形态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娱乐、购物、教育、出行以及社交、旅游等。直播带货、电商扶贫、在线教育……新型消费业态的生长拔节看似轻巧,其实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其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市场潜能。从直播助农到直播售楼,从直播卖车到直播卖飞机,直播销售的边界不断扩大,线上消费的火热,可谓顺势而成。
(摘编自李慧《直播带货,流量取胜还是质量取胜》,《光明日报》2020年4月30日)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上海浦东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直播带货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材料三
随着直播电商的不断增多,行业市场也逐渐鱼龙混杂。直播带货在给消费者带来丰富消费体验的同时,虚假宣传、刷单乱象、引导交易、商品没有质量保证、售后服务不健全等问题也显现出来。中消协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从直播电商购物流程中的宣传、直播、商品、支付方式、物流、售后等各节点满意度来看,消费者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支付环节;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宣传环节。据微热点统计,2020年6月,用户对直播间的产品质量问题最为在意,其中“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的热度指数高达18.80,其次是直播购物过程中涉及“套路或刷单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热度也较高,有17.74;“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也比较突出,热度指数为15.26。
由于直播带货属于新兴业态,涉及平台、主播和销售商家等不同主体,而且各个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也不尽相同,在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也增加了难度。此外,平台的多元化给直播带货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也加大了电商直播行业的管理难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说:“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业态不少销售的是农特产品,面临着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和农产品供应链水平仍较为落后的瓶颈制约。由于农产品的包装、冷链、物流、仓储条件不足,不少产品在快递途中影响了保鲜和配送,产生了售后问题。”
(摘编自上海浦东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直播带货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视名嘴、董明珠、各级干部和农学院士……各方人士纷纷参与直播带货,可见电商直播涉及面广、受众多,成为一种效益可观的热门产业。
B.一些地方政府顺应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着手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传统商贸企业等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C.2017年至2020年,电商直播市场规模已从190亿元增长至9610亿元,尤其2019至2020年增幅最大,可见近年来电商直播经济呈现出极强的爆发性。
D.2020年上半年,“直播+游戏”的热度最高,其次是“直播+教育”,“直播+购物”排在第五位,而早期兴起的真人秀直播、户外直播的热度指数远低于其他直播类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带货改变了传统网络购物的模式,一个重要因素是直播过程中主播本人的粉丝效应,另一因素是消费者较易接受这种新的商品销售模式。
B.网络直播催生了众多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一结果与我国多年发展积累的市场潜能密不可分,也与疫情之下“宅经济”的影响有关。
C.互联网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地域不受限制、受众可划分等特点,是网络直播加强活动现场推广效果的有力保障。
D.消费者在直播购物过程中,最为在意的就是宣传环节,可见很多主播都曾有过故意夸大商品性能甚至虚假宣传的行为。
(3)如何让电商直播走得更远更好?请结合材料三,给政府部门提几条建议。组卷:3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满山鸟鸣
李汀 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躺在床上侧耳倾听,叽喳声、啾鸣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再也睡不着,索性一骨碌爬起来
满山青翠,满山鸟鸣。在场部院坝里,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他问,咋不多睡会儿?我笑着说,这鸟叫得睡不着呢。老杨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老杨说,当时场里七八个人,每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抡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
此刻,林场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峰连山峰,重峦叠嶂。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滴溜儿,滴溜儿”叫,我们仰头望它们,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瞬间将我们淹没。
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我问老杨:“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回城?”老杨笑笑说:“没想过是假的,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
老杨讲了一个故事:我救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伤好后,怎么赶它,它都不走。我孤独了,吼它几声,它就咕咕几声,像是安慰我。冬天了,大雪覆盖,到处白茫茫一片,它叼来枯树枝,放在场部街沿上,是让我生火取暖呢。春天了,它叼些野花来,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了,它会叼些青草、过路黄来,让我煮水消暑热呢。秋天,它叼些五彩落叶来,搞得满地流光溢彩。
在这样一个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共处的氛围里,我想老杨一定是欢喜和幸福的。老杨和它们一起,在时间面前较量韧性和强度。
老杨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要学会一些鸟叫吗?”我摇摇头。老杨说,前些年,有人模仿鸟叫,引鸟上钩,偷偷去卖。“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了。”说着,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
我和老杨走上一个小山头。野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密林里传来一阵阵“喳喳喳”的叫声,这个我晓得,是红嘴蓝鹊。正当我痴迷于这鸟儿的世界时,老杨“嗨呦——嗨呦呦——”喊起了山,山谷中回荡着老杨浑厚的声音。那声音像定格一样,喧闹的红嘴蓝鹊停止了鸣叫,森林像静止了一样。红嘴蓝鹊偏着脑袋倾听。老杨再次轻扬嗓子,从低再到高,又一声“嗨呦——嗨呦呦——”,山谷模仿老杨的声音重放了一遍。这一声静止过后,一群红嘴蓝鹊集体叫了起来“喳喳——老杨——喳喳”,我以为是我听错了,调动全身力气,侧耳细听,“喳喳——老杨——喳喳”,又一声清晰地落在我的耳朵里。我兴奋地对老杨说:“鸟儿在叫你呢。”老杨静静点了点头,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密林里,谁能听懂鸟声?这高一声低一语的鸟声极轻极细,只有每一片树叶的耳朵能敏锐地捕捉。这鸟儿的叫声树叶接住了,守候这一片森林的老杨也接住了。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该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
(刊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比如写林场满山青翠、山雾五彩、鸟儿啁啾、晨光倾泻,既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B.老杨来到林场四十多年,为建设和守护林场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写到当年的员工,用反衬手法,暗含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C.文章以插叙方式讲述猫头鹰的故事,以排比手法描写小动物的知恩图报,读来神奇有趣,承接上文写老杨对林场的深情。
D.最后一段卒章显志,表达了对老杨的敬佩与赞美,以及对森林中所有生命的敬意,点明了主旨,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本文结构紧凑,请说说全文是怎样围绕“满山鸟鸣”谋篇布局的。组卷:15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一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请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作品,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怎样体现了“真”或“善”或“美”的艺术追求。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组卷:9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
“我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以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