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粤教新版必修2《第二单元 诗歌》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为这五个层级是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需求,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基本需求理论”。后来,马斯洛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理论,在第四需求层次之后,又加入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但仍将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最高层次需求。这样这一理论就被完善为“七层次需求理论”。并进一步指出,前四层次为基础需求层次,后三层次为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从功能上说,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或许有很多作家依靠文学消解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这只应该是作家创作获得的客观效果,而不应该是主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第五和第六需求层次,即人的需求达到认知和审美层次,只有此时的创作动机才是文学意义上的,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作家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
          低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正是写作者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高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恰是作者高层次的成长需求。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需求,则只能创作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作品;那些能够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或者通达感性与理性界限,善于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生命、时空和宇宙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自己的文学追求,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的作家,就能够创作出体现人生与人性体验特质的作品。
          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固然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二者的社会功能显然不同。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创作,突出娱乐性、趣味性以博得大众的喜爱。但传统型的“纯文学”写作要追求文学性,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注重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人的灵魂净化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那种过多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忽视社会属性,缺乏责任担当,降低理想追求,通过植入较多的感官刺激等庸俗低下的情节和话语来取悦读者的行为,既影响到作家本人创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害于文学的道德坚守。
          无论是网络作家还是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都应当定位在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上,而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无论网络文学还是“纯文学”,都应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呈现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传播当下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
    (选自2014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马斯洛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需求层次分为基础需求层次和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B.“七层次需求理论”与“基本需求理论”相比,因为加入了认知和审美需求而更加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仍是最高层次需要。
    C.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
    D.作者的层次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层次就低,高层次的文学作品是由高层次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应把认知和审美当作创作的动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人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作家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
    B.作家只要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文学追求,就能写出高品质的作品。
    C.作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重视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净化人的灵魂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准,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担当责任。
    D网络作家的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应定位于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应当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后来又修改为七个层次,使之更具体、完善,体现了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
    B.虽然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但作家应该依靠文学来消解自己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以此得到社会的尊敬。
    C.个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那么就只能写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的作品。
    D.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前者创作追求的是娱乐性,后者应追求文学性。

    组卷:3引用:2难度:0.9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小说中三次出现“七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组卷:18引用:10难度:0.7
  • 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裳:沉默的斗士
        2012年9月5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年,黄裳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就是后来集成册子的《关于美国兵》,这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我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着,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文化大革命”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时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操作自如。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叉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
          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但他也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模的。”
          “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十多年创作的。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注目。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董宁文说。
          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隐藏着深情: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医疗费,徒劳地希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
    (选自《南都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裳写的那些散文,呈现了金刚怒目的一面。
    --陈子善②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陈华文《民国大师们的精神遗产》)(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这说明前辈的提携和帮助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B.黄裳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正是这份执着,他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成“右派”并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C.黄裳表面上不善言谈,但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黄裳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其性情颇像一个浪漫才子。
    D.以黄裳为代表的民国大师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以及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值得当今知识分子学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先后发表了《江上杂记》《关于美国兵》等作品。
    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在巴金先生的提携和帮助下,黄裳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
    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批斗,饱受凌辱。
    D.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
    E.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他因为自己“文化大革命”时,“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3)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䜩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B.“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D.“萧蔷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②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组卷:10引用:7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实施文化层面的精准扶贫,需要引进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就能保证当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够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先进的文化设施进入到贫困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就会日益丰富充实。
    ①引进高档次的文化设施,未必能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
     

     

    组卷:44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静下来就会发现,身边的“噪音”实在太多了:表扬的噪音,批评的噪音,谩骂的噪音,嘲笑的噪音,后悔的噪音,得意的噪音,嫉妒的噪音,恼怒的噪音……我们还会发现,“沉默”也实在不少:对美好沉默,对丑恶沉默,对真理沉默,对谬论沉默,对善良沉默,对凶残沉默……
          在面对噪音与沉默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生活中有些东西实在紧缺甚至稀有了。
          读过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请自定角度,自选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