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材料二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应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室韦”“拔悉弥”等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而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时期,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时期,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满族的“轨鞭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风采。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这使得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更多地依附于当地传统的节庆。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实现这一点,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途径。
    D.冰雪运动自诞生之初起就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相连,而随着滑雪工具的改良,其娱乐性、竞技性则成为了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
    B.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C.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
    D.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来看北方地区的发展要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时期,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B.春节期间,游客来到秦皇岛市老君顶景区等地体验冰雪项目,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渐受大众喜爱。
    C.各个地区的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点,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D.伊犁冬季开展的冰雪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内容更丰富多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大美伊犁的知名度,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分析我国2022年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

    组卷:19引用:1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 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全班教室忽然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教理科的方先生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绝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 年4月30 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通过对教室内学生在老师到来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表明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尊师守纪。
    B.小说生动地描摹了方先生从平铺直叙到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表达作者对方先生教学的肯定和赞许。
    C.课堂中吸引学生目光的“蝴蝶”,是大自然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激发着主人公主动联系书本知识,展开想象。
    D.结尾处主人公看蚕的行为既表现他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了他此时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教师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反衬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C.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用娓娓道来的独白表达了一位学生的幻想遐思,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D.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教室内的师生样态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
    (3)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被编入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绣大约形成于明代《李朝实录》对努尔哈赤的衣着有这样的记载:“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这“五彩龙文”即为衣服上的刺绣。随着清帝国的建立,满绣走进紫禁城,           ,成为宫绣,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
          满族刺绣分为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宫廷刺绣用于绣制帝王龙锦、皇后凤袍和宫廷文武官袍,象征着皇权与地位、身份和等级。满绣绣风刚柔相济,粗中有细,用气势恢宏的龙纹图案装饰龙袍,足以彰显皇家荣耀腾达、           的气派。
          流传于民间的满族刺绣,虽不像宫廷刺绣那般华丽显贵,却也风格独特、耐人寻味。以家织布为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蓝、白各色丝线,经过图案设计、选择材料与工具、花样上布、绣布上绷、绣花、整理和装裱六个步骤,才能完成一件质量上乘的绣品。
          满族民间刺绣记录了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保持了满族先祖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造型质朴、粗犷,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维意识、           的审美特征和古朴厚重的民俗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满绣绣品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皆可入画,有时也以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为素材,让人看了感觉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摇身一变 雍容华贵 别出机杼 美不胜收
    B.变化多端 雍容华贵 别具一格 美不胜收
    C.摇身一变 富丽堂皇 别出机杼 引人入胜
    D.变化多端 富丽堂皇 别具一格 引人入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满族民间刺绣保持了满族先祖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了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
    B.满族民间刺绣记录了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保留了满族先祖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
    C.满族民间刺绣保持了满族先祖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记载了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
    D.满族民间刺绣记录了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的历史,保留了满族先祖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
    (3)下列对文中第三段内容的压缩,最准确的一项是
     

    A.流传于民间的满族刺绣没有宫廷刺绣的华丽显贵。
    B.流传于民间的满族刺绣丝线颜色有红、黄、蓝、白四种。
    C.流传于民间的满族刺绣经六个步骤才能最后完成。
    D.流传于民间的满族刺绣制作工艺复杂,风格独特。

    组卷:1引用:4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破防”一词本为游戏术语,指的是在游戏对决中“用特殊技能破除对方的防御”。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破圈使用,“破防”变为年轻人表达激动心情的流行语——小到疲惫时刷到的父母温情叮咛,大到建党百年时各地燃放起的庆祝烟花,都能引发年轻人发出一句“破防了”的感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强烈的共情能力。挥别早年“压力山大”“伤不起”“悲催”这样带有更多负面情绪的时代流行语,成长于互联网语境下的青年,大量出现正能量的时代流行语。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