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6/1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茶文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和”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B.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C.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C.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但不具备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
    D.茶与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此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D.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是什么原因让“中华茶文化”成为了“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

    组卷:7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哪儿都不去
    刘庆邦
          回村时,我路过堂哥的家门口,就顺便拐到堂哥家看了看。小屋门前,是堂哥和堂嫂的责任田。小屋前面没有搭院墙,开门一个跨步,就迈进了责任田。责任田里种了小麦,还开了一小片菜园。麦田是黄的,菜园是绿的。菜园里种了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还有苋菜、荆芥等,想吃什么菜,随时可以到菜园里采摘。在麦田的正中间,是堂叔和堂婶子合葬的坟墓。因坟堆上长有一些桑树、楮树条子,看去也是一堆绿。堂哥只要一开门,就能看到他父母的坟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堂哥是父母的守墓人。
          我刚走到堂哥家小屋的东边,从狗窝里窜出一只小黑狗,冲着我叫起来。小黑狗身量不大,叫声却不小,一副拒人的凶恶样子。
          堂哥闻声从小屋里走了出来,喝住了小黑狗的狂叫。堂哥手里还端着小半碗吃剩下的面条,把面条倒进了狗窝前面的一只粉红色塑料盆里。
          我说小狗儿的生活不错,主人吃鸡汤面条,小狗也跟着吃。我问堂哥,鸡汤是事先熬好的吗?
          堂哥说不是,他买了一只褪掉毛的肉鸡,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用刀子片下一点儿肉,切成肉丝,下油锅一炒,兑上水一煮,鸡汤就成了,下出的面条就有了鸡汤味。说着,他领我到屋里,指给我看他挂在墙上的那只肉鸡。我见那只白里透红的肉鸡个头不小,简直像一头小猪。我说这只鸡够大的。堂哥说,现在的肉鸡都是用饲料催起来的,长肉期间,一天到晚用日光灯照着,不许乱动,只许长肉。一只鸡不到四个月就长满了肉,每只鸡都有十来斤。
          我说了不得,现在干什么都提速了。
          别说养鸡了,现在养猪也快得很。过去各家各户养猪,哪头猪不得喂上一年两年。现在可好,养猪场里养猪,一头猪四个月就可以出栏卖钱。
          我问堂哥:嫂子呢,怎么没看见嫂子呀?
          堂哥说:你嫂子到城里帮闺女看孩子去了。
          闺女在哪个城市?
          山西阳泉。
          阳泉我去过,那里有煤矿。
          不错,我女婿就是在煤矿打工,闺女后来也去了。
          你怎么不跟嫂子一块儿去呢?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嘛!
          我才不去呢,在家里好好的,我哪儿都不去,一辈子都不打算出去。外面再好,那也是人家的。依我看,开不开眼界都是那么回事,开了,多不到哪儿去,不开,也少不到哪儿去。堂哥接着说了他不外出的三个原因:一是地总得有人种,不能让好好的地荒着;二是他儿子一家都到城里去了,儿子把家里的钥匙留给了他,他得帮儿子看着房子;三是他在本地也能帮人家干活儿,也能挣到现金,何必非要到外面去呢!总的来说,一个人有地种,有钱挣,有饭吃,有衣穿,天底下平平和和的,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我说他是知足常乐。
          他再次说,反正他哪儿都不去,就算全村的人都走光了,他一个人也要留在村里。
          我说那好,我每次回来都能看到你。
          他问我啥时候回北京,他准备送给我几斤黄豆,让我带回北京自己生豆芽儿吃。他说现在街上卖的豆芽儿不能吃,别看又粗又长,里面都是催生素,一点豆芽味儿都没有。
          我说免了,我现在懒得很,路上什么东西都不愿带。
          来年夏天,当支书的堂弟打电话向我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说堂嫂出事了。我问怎么回事儿?堂弟说,堂嫂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一袋麦子,去外村的打面机房打面。骑到村子北面的小桥上,电动车拐弯太猛了,一头扎到了小桥下面小河的泥水里,电动车和麦子都砸在堂嫂身上。等村里人赶过去把堂嫂抬上岸,堂嫂已经软塌塌的,一口气都没了。
          堂嫂的突然离世,对堂哥的打击可想而知。堂哥要是有手机的话,我会打通他的手机,安慰他一下。堂哥一直没买手机,我无法安慰他。
          秋天回老家,我再去看望堂哥,见堂哥的身体垮了下来。他先是精神垮塌了,身体很快也跟着垮塌了。他得的是脑梗,整个身体也跟着僵硬了,不灵活了。我看见堂哥时,他正站在他的小屋门口啃一个剩馍。剩馍里夹着一些酱色的咸菜,他双腿叉着,一只胳膊拐着,另一只手在往嘴里送馍。看见我,他停止了吃馍,好像不认识我一样,看了我一会儿,似乎才终于认出我是谁,叫了一声我名字的后两个字。我答应了一声,几乎掉下泪来。我对堂哥说:你一个人在家里不行,还是跟着孩子好一些。
          堂哥说他还行,能自己照顾自己,饿不死,也冻不死。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愿去给孩子们添麻烦。他哪儿都不去,死也要死在家里。说着,他拿馍的手往前面不远处堂嫂的坟头示意了一下,说看见了吧,我将来的位置就在那里。
          我劝堂哥不要太悲观,赶上了好时候,要好好活着。
          世上很多事情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有时要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堂哥到底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极不情愿地转移到外地去了。2021年初冬,我回老家,见堂哥家小屋的门被封上了。封门用的东西是一些打成捆的玉米秆子,有个别麻雀在干枯发黄的玉米秆子上面卧着,不时叫上一声。一些干树叶子像冬天的雪一样被风旋到了门口,脚一踩哗哗作响。
     (节选自《大家》2022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哥家屋前是种着小麦的田地和种着各种菜的菜园,可见堂哥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以及农村生活的淳朴。
    B.“我”和堂哥关于养鸡、养猪的一番对话,既客观地描述了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也暗含了一丝感慨和无奈。
    C.“我”回北京前,堂哥准备送“我”几斤黄豆,而“我”却懒得带,反映了“我”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内心中对农村传统生活的排斥。
    D.堂哥最终还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转移到外地去了,对此他也无可奈何。在这离乡的无奈之中,蕴含了一种悲剧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以平实的笔触达到真实生动的效果,如写堂哥片鸡肉,寥寥数语中就将生活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B.文中堂嫂没有正面出场,而是在“我”与堂哥、堂弟的对话中提及,但其勤劳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堂哥形成对比。
    C.小说中人物的交谈内容,既有直接引述,也有转述,在对话感和叙述感上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与融合。
    D.结尾处玉米秆子、麻雀、干树叶子等意象颇具象征意味,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细腻传神,融情于景。
    (3)小说中堂哥说了三次“哪儿都不去”,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4)刘庆邦多年来以“人与自然”为母题进行着现实主义写作,其作品中广泛而深刻地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①_____,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②_____。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③_____。“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5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②不要低估你的能力,不要高估你的毅力。
    ——知乎高赞回答      ③刀口向内,与自己的欲望作战,与自己的散漫、好逸恶劳的天性作战!
    ——知乎高赞回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