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晁错言于文帝曰:“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上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景帝十六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染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明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文本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B.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C.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D.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国,汉朝初年,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分封给诸王侯,国直属中央。
B.不胜,“不尽”之意,此意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不胜”意义不同。
C.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大治,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皆为太平盛世。
D.人,相当于“民”,唐朝时为避讳而代替“民”称呼百姓,“长人者”是指管理百姓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所说的“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表现出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突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
B.汉景帝推测百姓有时收成不好而生活艰难的原因,体现出景帝在执政时善于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反思。
C.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严格约束官吏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共同的执政理念,这反映出他们儒道法并用的治理策略。
D.文本二借郭橐驼之口指出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一致。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文本一与文本二体现出的治民之道有何不同?组卷:30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注),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失,裂裳濡血。以策说浑城,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珹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谴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修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有删改)
(注)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B.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C.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D.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幕府,军中将帅处理事务的地方,也泛指衙署;幕府中聘用的人员称为幕僚。
C.明经,原义是通晓经学,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经义。
D.服除,服指丧服,古人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守丧期满后脱掉丧服称为服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他的父亲路泌跟随浑瑊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扣留后死在那里,路隋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一生都没有再照镜子。
B.路隋坚守气节,不畏上官困辱。他在担任润州参军事时,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
C.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时,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
D.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
②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 建 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封建,非圣人意也。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B.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C.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D.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一种分封制度,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B.侯伯,侯爵与伯爵,泛指诸侯,即古时帝王所管辖的各个小国家中的王侯。
C.郡邑,郡与邑,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
D.禄邑,即食邑,指古代君王分封给臣子的城邑,而受封的臣子要在这个地方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以“天地”“生人”为例,指出“天地”“生人”有自己的原始阶段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由此得出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B.周朝,诸侯骄横,国家多是动乱的;因为制度本身的原因,诸侯王不去改变使国家动乱的政治措施,天子也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王。
C.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但也存在很多弊端。秦朝有治理百姓的制度,也不让郡守、县令自行其是;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刑罚残酷,劳役繁重。
D.在最后一段,作者从诸侯王的角度分析,认为因为世袭,在上位的不一定圣贤,而处于下位的不一定不肖;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才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译文:
②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译文:组卷:10引用:4难度:0.7
二、情景默写
-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就是做到“
(2)做官者“好烦其令”,实质上和不善种树者“组卷:14引用:1难度:0.9
三、选择题(每题0分)
-
5.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7难度:0.8 -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所给示例不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故不我若也组卷:17引用:2难度:0.5 -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51引用:3难度:0.9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49引用:2难度:0.7
五、其他
-
24.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5.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赏析语句,试分析。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