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铅山一中、弋阳一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1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战国时的兵家著作《尉缭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末期道家的《十大经》把知人事作为知天时、地利的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荀子在《天论》中写下了一段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文字:“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认为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有充分的养生之资,并按照季节开展农事,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农业生产本身的法则而行动,天也不能使人遭到祸患。可见,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文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这表明我国对“天”的认识的有了新的变化,有思想家开始重人事而轻天道。
B.“人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战国时孟子的论述中,另外,在兵家著作《尉缭子》、道家的《十大经》中也能够得到验证。
C.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道理阐发得深刻清晰,指出人对于自然的作用。
D.宋、元、明、清时期,荀子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其理论内涵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变换了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论述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之学认识的历史。
B.文章分析了孟子对“人和”的理解,重点论述了荀子的天人之学的理念。
C.文章列举儒家、兵家、道家的观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理透彻。
D.文章引用《天论》中相关语句,目的在于论证荀子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起初是更倾向于“天”的作用;后来,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不是空想的产物,因此,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C.只是祈求天的恩赐,但却看不到人的作用,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而能认识了天人之分的人,才是了不起的。
D.中华文化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产生了天人之学,其中荀子的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影响深远。组卷:8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20年春节后至今,“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正成为学生们的“新常态”。由此,线上教育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小高峰,从以前的“配菜”变为疫情期间的“主菜”。
线上教育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快速发展势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疫情终将过去,退潮之后谁在裸泳是关键。能否抓住疫情窗口期巩固流量红利带来的客户数量、培育和打造自己稳定的盈利模式是每个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为长期发展,线上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重视产品质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正道。一味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固然会吸引眼球、引发关注,但不求质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不仅没法留住新客户,还可能导致已有用户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久之会严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而作为线上教育的另一大基石--服务器的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支付高昂的广告费,一方面却不肯为服务器升级花钱,这种发展很难可持续发展。
线上线下结合是发展的趋势。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仍将回归原有的位置。要进一步发展,线下平台必须尽快提升线上能力,线上线下更好地融合,这样也会增强用户黏性。而专攻线上教育的平台,也要及时调整定位,疫情结束后要从主打“学生上课时间”转向“学生课余和作业时间”,这要求其推出精品化课程,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留住人。
(摘编自张钦晨《在线教育热退潮后如何更好发展》) 材料二:
从讲台转入视频,实际上就是从空间相对自由的现实场景转入非常拘束的方寸屏幕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由此对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一是空间展示束缚。在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有很大展示空间。面对屏幕,肢体语言就非常受限制,甚至手势表达都困难,教师主要是“露脸”了。二是时间节奏束缚。我们的实体课堂,一节课45分钟。考虑视频受众听课的“时间耐力”,视频教学的时间段就要采用10分钟为单元限制的“香肠节奏”。这就是说,为了有效接受,一个视频教学单元要以10分钟为上限。这对于文科教学来说,就要求把原来一以贯之的讲课方式片段化,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尤其是录播要控制在八九分钟;而直播则要有意识调整讲解节奏,增加对学生有“提神强心”的互动。特别是文科课程,要把教学手段中有限的视频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关注度和接受兴趣;第三,视频教学最大的问题,由于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语言要更加简明扼要准确。实体课堂中,如果有些唠叨,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板书和肢体语言等形式接受教学内容,但是视频效果不同,实体课程的随兴所至到了屏幕面前,线上听众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
(摘编自舒晋瑜《学者“抗疫”丛谈》) 材料三:
教育部2020年1月29日下发通知,宣布延期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各地不少学校通过QQ群、微信群等多种途径推出了线上授课计划。不过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各地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在江苏南通市,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不过儿子上网课的第一天却和王女士企业复工撞了车,王女士说,“家长如果在家还好一点,不在家,可能还得给小孩备个手机,或者家里有打印机要打印出来,不然小孩怎么知道怎么学?如果小孩自主能力、自觉性差,对于他来说是没有效果的。”时不时出现的网络卡顿等尴尬,也让线上课程没有那么一帆风顺。此外,学生上网课精神不集中;部分老师对网络直播不熟悉,授课负担重等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
当城市学校基本都选择开设网络课堂之时,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些孩子可能并没有条件上网课。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从2月17日,就是下周一开始,中国教育电视台第四频道将通过直播卫星平台向全国用户传授有关课程学习资源,将覆盖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特别是网络信号比较弱和有线电视没有通达的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习问题。”
(节选自《“停课不停学”多地推出线上授课计划 如何提高网络课堂教学效率?》)(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上教育在2020年春节后的一段时期成了学生学习的主战场,线上教育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小高峰。
B.回归教育本质,重视产品质量,发挥线上教育自身的优势才是线上教育企业最有力的生存方式。
C.线上教育企业追求数量和短期流量是错误的,这将会导致已有用户流失,不利于培养客户黏性。
D.有些线上教育企业宁愿支付高昂的广告费也不肯为服务器升级花钱,这将影响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结束后线上教育要以“学生课余和作业时间”为主,因此从事线上教育的平台应着力于推出精品化课程及有针对性的服务。
B.视频教学的时间段应尽量以10分钟为单元限制,因为这样有利于视频受众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从而实现有效接受。
C.视频教学中的教学空间不如实体课堂教学自由,视频教学受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要求视频教学人员语言必须简明扼要准确。
D.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会受到硬性条件的限制,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们,上网课的条件受到限制。
(3)同样是对线上教育的报道,材料二、三在报道内容上各有怎样的侧重?是怎样突出各自的侧重点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猫留门(节选)
黄咏梅“豆包回家了,”老沈告诉雅雅,“胖得像一只大熊猫,每层楼的灯都被它踩亮了。”
“亮!豆包喊一句,灯就亮了……”老沈学着雅雅的口气。
咯咯咯咯……雅雅在电话那头笑得欢。
老沈兴致勃勃地重复亮了好几句。
犹记得有一段时间,沈小安一家周末过来吃饭,每爬上一层楼,雅雅就用尽吃奶的力气喊--亮!感应灯被她喊亮之后,雅雅也是那么笑的,咯咯咯咯,这个游戏是这座旧楼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那些时亮时灭的感应灯,估计雅雅会蛮缠着让沈小安背上楼的。不过这些吸引力也不长久,上学之后雅雅就不太愿来爷爷家了。
那天雅雅玩饿了,老沈就牵着她去买豆包。店员掀开蒸笼,用袋子装了两只豆包送给雅雅,就是在雅雅怯怯地犹豫要不要接过来的时刻,这只小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跃上收银柜,朝那两只豆包喵喵喵个不停,雅雅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就跟小猫成了朋友,因为这只小猫,除了额头和脸颊处有一些灰色的斑纹,其他地方跟蒸笼里的豆包一样白,雅雅就喊它叫“豆包”。
等老沈一只手牵着雅雅回家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豆包躺在里边,安静得像一件被主人买回来的什么东西。
有了豆包,老沈就能经常见到雅雅。不一定是周末,有的时候,放学后沈小安也会带她来,老沈像迎接贵宾一样,削好水果,买好菜。通常他们三个会在一起吃个晚饭,豆包就窝在雅雅的腿上,雅雅吃一口,问一句:弟弟,要不要吃鸡腿?豆包似懂非懂,眯了眯漂亮的绿眼睛。
看不到豆包,雅雅就给老沈打电话,像个亲切的小姐姐--弟弟在干吗呢?弟弟为什么那么爱睡觉?她甚至对老沈承诺,明天放学要去看弟弟的。就像豆包是寄养在别人家的弟弟一样。
雅雅看豆包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有时还赖着要在爷爷家睡,但这绝不可能,每次看着父女俩在门口小垫子上换鞋子,低头系鞋带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老沈心里都会有些伤感。沈小安跟老沈的话从来不多,顶多来一句,“跟爷爷说再见。”老沈已经想不起来,儿子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认真真跟自己说过一句“再见”。
雅雅迷恋那只猫,沈小安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小孩子总是有一段时间喜欢小动物。他小时候从街上抱回过一只大黄猫,每天上学都恨不得把它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他并不讨厌豆包,但也该不上多么喜欢,已经过了那个年龄,而在那个年龄,以及那个年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老沈充满了怒愤,认为老沈不会当爸爸,从前那只大黄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掀出来,还完全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声,就被丢出了家门。这个梦魇一样的情节,以及那种窝在被子里装睡的无助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沈小安总是会想起,并且,像一根导火索,成年之后他一直跟老沈怄气,时常想到这个细节,他并不会那么快原谅父亲。
他不知道怎么跟老沈独处。内心深处,他觉得老沈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朋友,他们只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因果关系。好在有了雅雅,老沈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她身上,后来又有了豆包,他们之间便多了一些话题。
“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吐出一口烟之后,沈小安对老沈讲。
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不是不喜欢猫嘛。”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提。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
“还行,这小家伙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
“不怕狂犬病?”
“对,疫苗是要给它打的。”老沈忽然尴尬起来,停了一下,又问,“你还记得你那只大黄猫?”
“记得啊,那只胖胖的大黄猫。”他拉长了躯体,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我听你妈说,让你把大黄猫丢出去那天,你抱着它坐在楼梯口足足哭了一个中午,下午都没去补习。”
“不会吧?”沈小安夸张地笑了几声,“要是雅雅知道,肯定会笑死的。”
沈小安站起来,把豆包装进旅行包里,带到宠物店去给它打疫苗。
走下拐角楼梯的第一级,坐下来,回头看。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看到自己家的门口,他以为,那个中午,门里边的人根本没有探头出来看到他,他哭得那么伤心,仿佛要被丢掉的不是猫而是他自己。
(原载于《中国作家》文学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表面上是写沈家三代人与猫之间的故事,实际讲述的是家庭关系、祖孙亲情。
B.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犹记得”“小时候”等词,使过去和现在自由切换。
C.小说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用尽吃奶的力气”“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D.小说结尾写丢掉大黄猫后少年沈小安悲痛欲绝,照应了前文为何他如此怨恨老沈。
(2)小说中老沈对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3)小说标题“给猫留门”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9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修改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使之与所给的上联或下联构成两副完整的对联。
(1)上联:心中塞外,依山楼栅尽白日
下联:在睡梦里游江南,临绿水的轩斋点染青色烟雾
下联修改为:
(2)上联:太平湖,碧波光闪烁,碧绿的湖水荡漾
下联:齐云山,峻岭绵绵,青山起伏
上联修改为:组卷:8引用:14难度:0.6
四、写作(共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G20峰会中指出:“没有人会直接给你荣华富贵,只有送你机会和平台,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有像鹰一样的眼光,像狼一样的精神,像熊一样的胆量,像豹一样的速度。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2017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也提及了相似的内容。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5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