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嘉兴市桐乡高级中学实验班高一(上)质检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11/24 20:0:2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
如果要解释差序格局,那么就不得不牵扯到孔子的礼仁义中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求“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这就是差序格局,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那么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格局中,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是一种自我主义,因为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
那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到底有没有“团体”的存在?
其实这很难界定。
儒学自汉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从儒学的起源即孔子开创儒学的目的看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阶段,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治世的主张。
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学起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重建周礼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
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是“本立而道生”,看似以“己”为中心,实则是要求世人做好“小我”来达成“大我”,也就是集体。正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而费孝通先生却因为没有所谓的“团体”而否认了“个体”的意义,将之贬为“自我”。而我却是承认“个体”,将更大的范围视为团体,个中理由,因为角度不同,实在难以界定对错。
(节选自“寒门教育”)(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是指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
B.我们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属于传统的差序格局范畴。
C.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D.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释差序格局的概念,费先生以西方社会结构作为参考点,通过比喻的形式进行说明。
B.俗语“一表三千里”是指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生疏,是从亲属关系网络推出来较远的关系。
C.贾府大观园和苏秦的例子,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
D.现代保甲制度与西方社会结构是相同的,都属于团体格局,具有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
(3)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两位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双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诗歌阅读(6分)
-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1937年春(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痛恨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在历经论染后曾长久地沉默过,但是并没有在沉默中沉沦下去。
C.诗中的“我”有着炽烈情感和昂扬斗志,想要摧毁黑暗,在烈火中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热量,憧憬着光明前景的到来。
(2)下列有关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构成了本诗的外部形态。
B.诗中发问者问话冷静,回答者回答炽热,两者强烈反差,激起本诗的情感波澜。
C.诗歌语言有着独特的感染力,通过细致地雕琢和修饰,把煤的形象细致化。
D.诗人用拟人的写法把主人公煤写得活灵活现,不仅有着苦难,更有着企盼。组卷:6引用:2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一片空灵。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在这个光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这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它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先以苔草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巨大的石头,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B.作者去看原始林,却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C.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作者游览原始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组卷:4引用:4难度:0.3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岩尻:山岩的末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B.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C.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D.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2)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助词,无实义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 溯:顺流而下 B.崖限当道者 当道:挡道,拦路 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观宇:参观庙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之:代词,它 则山之四面尽矣 之:助词,的 D.当其南北分者 者:代词,……的地方 有墁入壁中者 者:代词……的事物,指石碑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支纪年法等。文中“乾隆三十九年”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
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为《惜抱轩诗文集》。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D.“戊中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4)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二日游览泰山,在春节正月初四日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借柏树、积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灵岩的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
C.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学问和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尽兴游览之后所作,都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启发。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②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组卷:9引用:2难度:0.5
八、语用题(3分)
-
1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序号排列为:组卷:2引用:1难度:0.6
九、作文(60分)
-
14.有时候,父母亲的一句话可以成为光,温暖你,激励你;也可以成为伤害,刺痛你,打击你。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请以《父亲(母亲)的那句话》为题,写一篇散文。或夹叙夹议,或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不少于7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