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对比阅读

  • 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
    ㅤㅤ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贫贱不能
     

    ②见闻者无不流
     

    ③此之大丈夫
     

    有使使止之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独行道。
    B.河伯始旋面目。
    C.真无马邪?
    D.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B.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39引用:2难度:0.5
  • 2.阅读甲、乙、丙三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节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陈、蔡:春秋时诸侯国名。②刺讥:指责讥讽。③藜羹:菜汤。这里指粗劣的食物。④弦歌:以琴伴奏而歌,指孔子讲授自己的学说主张。
          怀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曰:“旦食有馀,幸不烦此。”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
    (节选自《南齐书•刘怀慰传》)【注释】①怀慰:刘怀慰,南朝人。②至郡:到郡上任。③礼谒:指带礼物拜访。④饷(xiǎng):赠送。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公孙愆、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②丈夫之也,父命之
     

    (2)对乙、丙两文中的两处画线语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使徒兵距孔子 ②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
    A.①于是就派步兵远离孔子。 ②于是写了《廉吏论》一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B.①于是就派步兵阻拦孔子。 ②于是写了《廉吏论》一文来传达他们的意思。
    C.①于是就派步兵阻拦孔子。 ②于是写了《廉吏论》一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D.①于是就派步兵远离孔子。 ②于是写了《廉吏论》一文来传达他们的意思。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是焉为大丈夫乎 道者多助
    B.①往女家,必敬必戒 ②已而细柳军
    C.①以顺正者 ②天子
    D.①居天下之广 ②面山而
    (4)阅读上面三则短文,判断乙、丙两文中孔子和刘怀慰的行为是否符合甲文中所论述的“大丈夫”标准,并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组卷:64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①公仪子:即公孙仪。②夫子:对男子的尊称。③下人之色:迁就他人。④即:假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居而天下
     

    ②与民之:
     

    ③公孙仪鲁而嗜鱼:
     

    嗜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根据孟子“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孙仪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组卷:123引用:3难度:0.5
  •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女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而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注释]①天祥:文天祥,南宋宰相,著名爱国将领。②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千户:一种军职。④张世杰: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部下。⑤捍:保卫。⑥父母:这里指皇帝和国家。⑦上:元朝皇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父
     
    ②以顺为
     
    ③天祥饭五坡岭
     
    何愿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弘范遂客礼见之
    A、天下之所顺(《<孟子>三章》)
    B、河曲智叟亡应(《愚公移山》)
    C、不疾也(《三峡》)
    D、刀劈狼首(《狼》)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弘  范  遂  以  客  礼  见  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5)文天祥哪些行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结合选文具体说明。

    组卷:70引用:1难度:0.5
  • 5.对比阅读,回答文后的问题。
    文段一: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段二:文天祥就义(节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己表白 ②庶几:差不多。 ③堵:墙。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也。 (称谓)
    B.与民之。 (遵循)
    C.有使使止之。 (偶尔)
    D.见闻者无不流 (鼻涕)
    (2)对两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自赞》是文天祥就义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能称其为大丈夫。
    C.“见闻者无不流涕”描绘观者的反应属于正面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观者对文天祥英勇就义的痛惜之情。
    D.文天祥就义实现了孟子的“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分析文天祥这一人物形象?

    组卷:85引用:2难度:0.7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富贵不能淫ㅤㅤ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ㅤ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ㅤㅤ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岂不大丈夫
     

    ②贫贱不能
     

    有使使止之
     

    ④见闻者无不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5)仿照例子,列举两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丈夫”?(说出主要事例或他们的诗句)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组卷:26引用:3难度:0.5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④涕:眼泪。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天 祥 将 出 狱 即 为 绝 笔 自 赞 系 之 衣 带 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
    ①往之
     

    ②与民
     

    ③威武不能
     

    ④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见闻者无不流涕。
    (4)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写作目的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446引用:2难度:0.5
  • 8.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乙】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泫然:流泪的样子。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女子之嫁也,母 左右之拜
    B.往女家,必敬必戒 弘范遂以客礼见
    C.是焉为大丈夫乎 志,与民由之
    D.一怒诸侯惧 南乡拜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甲文中“丈夫之冠也”中“冠”指加冠礼,古时男子十八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C.乙文中弘范怀着爱才之心欲劝降天祥,所以以礼相待,想要收归己用。
    D.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5)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

    组卷:29引用:2难度:0.5
  •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居/天下之广居。
    C.乃/教人叛父母。
    D.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丈夫之
     

    ②与民
     

    ③吾不能父母
     

    ④天祥泫然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乙】文中的文天祥是否符合【甲】文中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恒过,后能改 月色入户,欣起行
    B.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焉得为大丈夫乎
    C.女子嫁也 女家
    D.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2)翻译句子。
    ①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深刻认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如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
    C.甲文中孟子运用了“妾妇之道”与张仪等纵横家之道进行类比,表达他的观点;乙文作者开头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人才需要磨练。
    D.乙文第二段中作者先从国家层面进行论述,再从个人层面进行论述,从而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组卷:59引用:3难度:0.6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①,贸贸然②而来。黔敖左奉③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④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⑤!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蒙袂(mèi)辑屦(jù):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  ②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 撞前行的样子。   ③奉:同“捧”,端着。   ④谢:认错,道歉。   ⑤微与:不应当啊。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往女家 已而细柳军
    B.是得为大丈夫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C.待饿者而食之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D.终不食 环而攻之不胜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同“诫”,告诫) 之曰:“必敬必(谨慎),无违夫子。”
    B.得志,(跟)民由之 未复有能(欣赏,领悟)其奇者
    C.曾子之(听说) 军中(听说)将军令
    D.黔敖为(饭食) 于路以待饿者而(给……吃,供养)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乙文中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与甲文中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请简述你的看法。

    组卷:34引用:4难度:0.6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
     

    ③从容吏曰
     

    ④见闻者无不流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冠也 衣带间
    B.顺为正者 我酌油知之
    C.舜发畎亩之中 山门圮
    D.天下独 哀转久
    (3)下列句子与“虽乘奔御风”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
    B.一狼洞其中
    C.饭疏食饮水
    D.猛浪若奔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5)结合甲、乙两文的文意,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6)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70引用:4难度:0.9
  • 13.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之广居 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B.吾事 吾与汝力平险《愚公移山》
    C.则死矣 晴初霜旦《三峡》
    D.丈夫冠也 实是欲界仙都《答谢中书书》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过 市 意 气 扬 扬 自 若 观 者 如 堵。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19引用:2难度:0.5

二、课内阅读

  • 39.古诗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孟子,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大丈夫哉/帝感其
    B.是得为大丈夫乎/不入虎穴,得虎子
    C.子之嫁也/往之
    D.独行其/得者多助
    (3)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4)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意思。
    (5)孟子确立了大丈夫的标准,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标准呢?

    组卷:173引用:3难度:0.5
  • 40.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B.是焉为大丈夫乎/志,与民由之
    C.丈夫冠也/戒
    D.一怒诸侯惧/学实习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先破后立,有力的阐述了孟子“何谓大丈夫”的观点。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的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本文很多语句应该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都应当重读。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组卷:31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