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6/2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文学陕军”,何以如此耀眼?
“90后”读者小禾今年春节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这是她第4遍阅读这部小说,每看一次,便感动一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小禾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
长期研究陕西文学的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相继出现了“十七年文学”“文学陕军东征”“文学陕军再出发”等文学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5位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学评论界一度将之称为“陕军东征”。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
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
柳青的创作理念影响了数代陕西作家,使他们即使面对西方文艺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仍能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关照社会变迁中的众生百态与人性光辉。路遥称柳青为他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他文学上的“老师”。此后,路遥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改革的巨变中捕捉灵感,将目光投向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群众身上。他延续柳青的创作道路,耗时3年筹备,历时1年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
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曾经,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过于陈旧”。可岁月流转之中,恰恰是这一份所谓的“陈旧”,依旧扬帆于时代的潮头。
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向阳说,路遥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
邢小利说,作家的创作,主要凭的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社会经验。从柳青、路遥到陈忠实,陕西作家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源泉。
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将来的棺材里准备一个好枕头。为此他查阅大量县志,深入乡村调研,在自己的老屋潜心创作4年之久。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
中华文化“诗教”传统深厚,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那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半月谈》2023年第7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陕军→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梁生宝→引发万千读者共鸣
B.路遥作品→热门的具体表现→感动年轻读者、销量巨大、网络好评如潮
C.邢小利→评论陕西文学→有多次发展高潮、推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有两个传统
D.柳青→创作理念的影响→路遥的“文学教父”、陈忠实文学上的“老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
B.上世纪50年代始,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C.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14年,倾力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
D.陕西文学之所以能继承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传统,是因为它已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抹繁星。
(3)本文着重强调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以下表述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A.《诗经•氓》以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为入口,展现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元素。
B.杜甫一生漂泊,饱经离乱之苦,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进诗歌,成就“诗史”的浑厚与沉郁。
C.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
D.白居易立足中唐诗坛,和元稹一起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4)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陕西作家的创作理念与追求。
(5)准确性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本篇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试举例说明。组卷:16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樱海集》序
老舍 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
友人来信,要我的短篇小说,印集子。
找了找:已有十五六篇,其中有一两篇因搬家扯乱,有头无尾,干脆剔出;还有三四篇十分没劲的,也挑出来,顺手儿扔掉。整整剩下十篇,倒也不多不少。大概在这十五六篇之外还至少应有两三篇,因向来不留副稿,而印出之后又不见得能篇篇看到,过了十天半月也就把它们忘死;好在这并不是多大的损失,丢了就丢了吧。
年方十九个月的小女生于济南,所以名“济”;这十篇东西,既然要成集子,自然也得有个名儿;照方吃烤肉,生于济南者名“济”,则生于青岛者——这十篇差不多都是在青岛写的——应当名“青”或“岛”。但“青集”与“岛集”都不好听,于是向屋外一望,继以探头,“樱海”岂不美哉!《樱海集》有了说明。下面该谈谈这十篇作品。
虽然这十篇是经过了一番剔选,可是我还得说实话,我看不起它们。不用问我哪篇比较的好,我看它们都不好。说起来,话可就长了:我在去年七月中辞去齐大的教职,八月跑到上海。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我早就想不再教书。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虽然天气是那么热。为什么心凉?
兜底儿一句话: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
第二步棋很好决定,还得去教书。于是来到青岛。到了青岛不久,挚友白涤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场。
这两件事——不能去专心写作,与好友的死——使我好久好久打不起精神来;愿意干的事不准干,应当活着的人反倒死。是呀,我知道活一天便须欢蹦乱跳一天,我照常地做事写文章,但是心中堵着一块什么,它老在那儿!写得不好?因为心里堵得慌!我是个爱笑的人,笑不出了!我一向写东西写得很快,快与好虽非一回事,但唰唰地写一阵到底是件痛快事;哼,自去年秋天起,刷不上来了。我不信什么“江郎才尽”那一套,更不信将近四十岁便得算老人;我愿老努力地写,几时入棺材,几时不再买稿纸。可是,环境也得允许我去写,我才能写,才能写得好。整天地瞎忙,在应休息的时间而拿起笔来写东西,想要好,真不大容易!我并不愿把一切的罪过都推出去,只说自己高明。不,我永远没说过自 己高明:不过外面的压迫也真的使我“更”不明。这是非说出不可的,我自己的不高明,与那些使我更不高明的东西,至少要各担一半责任。
这可也不是专为向读者道歉。在风格上有一些变动,从这十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这里的幽默成分,与以前的作品相较,少得多了。笑是不能勉强的。文字上呢,也显着老实了一些,细腻了一些。这些变动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不过确是有了变动。这些变动是这半年多的生活给予作品的一些颜色,是好是坏,还是那句——我不知道。有人爱黑,有人爱白;不过我的颜色是由我与我的环境而决定的。
有几篇的材料满够写成中篇或长篇的,因为忙,所以写得很短,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我要不把“忙”杀死,忙便会把我的作品全下了毒药!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呢?!
说了这么一大套,大概最大的好处也不过足以表明我没吹牛;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
老舍序于青岛。一九三五,五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樱桃美景最终成为了作者短篇小说集子名称的来源,可以此窥见艺术之美向生活之美的转化。
B.写文章不留副稿,文章丢了也不觉得是多大的损失,这些细节体现了“我”的随性而又马虎。
C.“我”辞职去了上海,后来又离开了上海,可见上海这个地方难以生存,于是“我”又去了青岛。
D.作者认为作品风格的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幽默是不能勉强的,还会受到生活的影响。
(2)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书序,又名“引言”,一般用以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本篇书序中,上述内容兼而有之。
B.作者认为在应休息的时间写不出好东西,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说明了影响写作的负面因素的真实存在,这体现了作者对写作这项事业的清醒认识。
C.作者把“自己太忙了,以致于文章写得很短”与“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进行类比,形象而贴切。
D.文末“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暗含自嘲之意,表达出对作品的不自信。
(3)本文是一篇书序,很能体现老舍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最后四段内容加以概括。
(4)“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5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 天黑了。街上的门都乒乒乓乓地关上了。满眼肃杀。远望阒无一人。我们又冷又湿又饿地踱到了春熙门,绝望中,遥遥看见一条乌篷小船亮着星点渔火,赶紧过去招呼。一位须发皆白的大爷探出头来,和蔼地问什么事,我们结结巴巴地诉说着困境。他一听,马上示意,不嫌船小,就请进来躲雨吧!
船本小,我们一坐,更小了。灯,是一盏马灯,风一吹,直晃悠。老人嘴拙,不会说什么,摸索半天,拿出两大块绍兴香糕,说,只有这些了。我们视之却如龙肝凤髓,久饿之下张口大嚼,延颈强咽,觉得是生平未见的美食。
老人慈祥地看着我们,不时地拿出热水瓶为我们倒水,我们和他之间,他听得懂我们的普通话,我们却不太能懂他的话——盐官话?硖石话?嘉兴话?只偶尔听懂几个字词,看我们被无形的冷雾裹着而簌簌地抖,便起身,把两边舱口的布帘放下,又找来两捆干稻草,示意我们抱在怀里……
雨停了。雨总是在你已被救赎的时候停下。我们抱着稻草,背靠背坐着,浑浑噩噩地进入了继续踉跄、狼奔豕突的梦乡。天亮后,我们从惊悚中醒来,浑身酸痛不堪,转头却不见了老人。赶紧上岸找他,老街新闾地转了一大圈回来却又不见了小船。
老人是干什么的,没人知道。外婆后来的说法是“土地公公现身救难”,这似乎搞得有点太大。反正那天看“钱江大潮”,头沉眼涩的我一点都提不起精神来,管他什么“丁字潮”“一线潮”“回头潮”,只见千军万马过来,又千军万马地过去,不过尔尔。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这里我将接着根据这套概念去看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
B.“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后日一早请秦相公到我这里,会齐了,一同前去。”——打发了人送了去。
D.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2)划横线句子说外婆的话似乎搞得有点太大,你觉得外婆的话指什么?外婆的话对我们有何启示?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盏马灯经风一吹直晃悠”,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组卷:13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第三段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作为“天选之地”的奥秘。太阳的照拂和地球的律动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球的长久与多姿多彩。有学者就此评价说:“依托外力,同时发展自身,最终走向繁荣,这是把握平衡带来的好处。”
自然界因平衡而生机勃勃,人生亦可如此。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