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种艺术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形,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它们的空间感形。西洋绘画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的和建筑的空间意识。文艺复兴以后,西洋绘画发展到印象主义,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
          那么,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怎样?我说:它是基于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
          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形。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就同西画通于雕刻建筑的意匠。我们现在研究书法的空间表现力,可以了解中国画的空间意识。
          书画的神彩皆生于用笔。用笔有三忌,就是板、刻、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混”(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不板,就能状物不平扁而有圆浑的立体味。中国的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个字占据齐一固定的空间,在写字时用笔画,如横、直、撇、捺、钩、点,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适”(见运笔姿势诀),“八方点画环拱中心”(见盛熙明《法书考》)的一个“空间单位”。
          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唐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因悟草书;吴道子观裴将军舞剑而画法益进。书画都通于舞。它的空间感觉也同于舞蹈与音乐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这书法的空间意境。一件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地同时表现空间感。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为间架。若果能状物生动,像中国画绘一枝竹影,几叶兰草,纵不画背景环境,而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又如中国剧台,毫无布景,单凭动作暗示景界。
          中国人画兰竹,不象西洋人写静物,须站在固定地位,依据透视法画出。他是临空地从四面八方抽取那迎风映日偃仰婀娜的姿态,舍弃一切背景,甚至于捐弃色相,参考月下映窗的影子,融会于心,胸有成竹,然后拿点线的纵横,写字的笔法,描出它的生命神韵。在这样的场合,“下笔便有凹凸之形”,透视法是用不着了。画境是在一种“灵的空间”,就像一幅好字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
          恽南田《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是中国画的造境,而这空间的构成是依于书法。
    (摘编自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绘画受雕刻和建筑的影响,画风里表现出空间意识,而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
    B.中国画的空间改造与西洋画不同,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类似音乐和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形。
    C.西洋人写静物,依据透视法画出。中国人画兰竹则不然,单是用写字的笔法,就描出其生命神韵。
    D.凡是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会表现出空间感。中国的画、舞蹈以及剧台等都表现出了“灵”的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观点准确鲜明。
    B.文章列举张旭观舞而悟书法、吴道子观舞书法有进步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书法的空间感与舞蹈的空间感觉相同。
    C.文章多次引用文献资料,一方面表明作者研究深入,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论证“中国画的空间构成依于书法”这个观点。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证,最后引用恽南田《评画》作结,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必须要具备书法用笔的相关知识,而盛熙明的《法书考》可作参考。
    B.作者对西洋画法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不仅研究了中国写意画的画法,还对西洋画法的历史变迁也作了相应的研究。
    C.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这表现出了其画的空间意境。
    D.书画的神彩皆生于用笔,国画大家应该对中国书法有所涉猎。可以这样说,无中国书法也没有中国国画。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意见》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摘编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浪财经2021年10月12日)
    (数据来源:新华网)材料二:
          今年24岁的王浩,拿过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他教的学生也获得了全国大奖。王浩的这条“逆袭”之路始于中考,当时成绩中等、喜欢摆弄小家电的他,选报了一所职业高中。在职高里,王浩学的是机电一体化,那正是自己兴趣的延伸。三年中,他参加了江苏省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并由此顺利进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己喜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继续学习。进入大学后,他又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在毕业时留校担任助理实验师,成为朋友口中的“隐形冠军”。
          从“能力有限”到“隐形冠军”,王浩的经历让人们重新认识并思考职业教育这一成才之路。“王浩这样逆袭的例子在当前还是太少,职业教育的升学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畅通。事实上,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出彩的机会,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肩负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职责。”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说。
    (摘编自《从“能力有限”到“隐形冠军”》,《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8日)材料三:
          根据德国教育与科研部2019年的数据,2018年全德八年级学生的人数分布占比为:职业预科9%,实科中学19%,职业预科和实科混合制中学13%,包含了职业预科班、实科中学班和文理班的综合中学21%,完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文理中学仅为38%。
          长期在德国生活的华人Sasa对记者表示,“德国其实在小学就进行了分流,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学校会评估每名学生学科成绩及综合表现,建议上相应的中学。”“德国职业教育很完善,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若不想留用在企业,可通过相应的考试,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乃至专科院校、应用技术类大学进行深造,一个人的教育上升渠道不会被封死。”Sasa说,“令我感慨最深的是,和国内不同,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非常高,在招聘时,没有只招收全日制本科学历之类的学历歧视。”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德国蓝领工资可能不比白领低,尤其是刚刚进入社会时。Sasa表示,刚毕业的大学生白领平均年薪3万欧元左右,而技术工人的平均年薪则是4万欧元左右。此外,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也有向上的通道,可以晋升为高级技工、企业高管。高级技工不但收入比一般白领高很多,而且可以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
    (摘编自《从工匠到企业高管的进阶之路》,《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0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后再过10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将进入世界前列。
    B.2016—2020年,我国普通高中、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一直稳步上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虽有波动,但2018年后也在逐步增长。
    C.从2018年全德八年级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看,德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了分流,而选择文理中学的学生占比不到四成。
    D.在德国,技术工人工资不比白领低,成为高级技工后,收入更比一般白领高出很多,还可以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印发表明我国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B.中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除2020年外,每年增长率超过10%,这说明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C.从“能力有限”到“隐形冠军”,王浩的“逆袭”式成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多样化方面所肩负的职责。
    D.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纳程度非常高,不会歧视选择职业教育路径的学生,也能够在学业上和工作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上升空间。
    (3)当前影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小题。
    三只虫
    刘亮程
          (1)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2)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3)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4)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5)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原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什么好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6)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7)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8)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9)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10)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11)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原搬到土块那边去。
          (12)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13)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自己的内心情感来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文字朴素自然,流露诗意,而且富有暗示性和启发性,充满了一种对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以及自我超越的哲学思考。
    B.本文的叙事角度多变,忽而是客观的描述,忽而是自我经验的言说,忽而是人的内心独白,忽而是蚂蚁的独白,切换相当自如,语言跳跃的幅度很大。
    C.作者试图在与虫子的比照中发现人类自身,我们人类应用平等的眼光关照万物,包容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此同时文中也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无奈。
    D.本篇散文结构随情布段,缘意立节,显现出一种简洁灵动的散化结构,看似简单、分散,实则外断内连,血脉相通,于自然而然的形态中蕴藏着丰厚的内涵。
    (2)分析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文章先后分别写了小虫、蜣螂、蚂蚁,是否可以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①           。是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中国诗与中国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②           ,难取其实。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于“有”中透视“无”,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一言一语,一笔一墨,③           ,“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目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诗人、画家纷纷取之入诗、入画。汉字“清、空、夜、月”等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深山、云气、古寺、寒鸦”也成了画家笔下常绘之景。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小国诗与中国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人认为诗与画是“孪生姊妹”,请结合材料分别用三句话概括出能表明这种关系的三种表现,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晚上,两只青蛙来到一家牛奶厂。它们蹦蹦跳跳地四处游荡,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装了半桶奶的牛奶桶。
          它们游来游去,想要出来,但牛奶桶里面太滑了,没有可以让它们借以立足再跳出来的地方。一只青蛙觉得继续游下去也没有用,便放弃了希望。于是,它沉了下去,很快就淹死了。
          而另一只青蛙继续在桶里游,希望事情会有转机。它游啊游,直到筋疲力尽。就在这时,桶里本来就饱含奶油的牛奶开始变稠了。原来,当这只青蛙不断在桶里游的时候,奶油得到了充分的搅拌而凝结成了一块黄油。于是,这只青蛙爬上了这块黄油,稍事休息之后,它从这块黄油上轻松地跳出了牛奶桶,安全脱险。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