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5 12:0:1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文化历史学者说:“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使民法典在价值理念、一般条款、具体制度、倡导性规定等方面,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立法者深入挖掘中华法系的价值内涵,在民法典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民法典第1条规定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部法典的价值统领。民法典第6条规定的公平原则,第7条规定的诚信原则,第8条规定的公序良俗原则,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法典设定的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包括善意相对人、善意第三人、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善意占有等)。民法典第10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习惯作为法律的辅助性渊源,可以把符合善良风俗的习惯纳入民法体系之中。民法典物权编专设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了与土地所有权并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可以在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业主与典权并立”中找到依据和制度原型,超越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法通常采用的德国物权法理论。民法典第五编以“婚姻家庭”命名,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原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有别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姻、亲子关系、监护权。“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虽然是提倡性规定,但超越了个人主义民法而体现了传统法精神,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
          我国民法典有1260个条文,与2281条的法国民法典、2385条的德国民法典相比,是一部精简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其基本原则、体系框架的统摄之下,还会有民事特别法、民事司法解释、民事指导性案例等,提供具体的民事法律规则。“典”与“则”共构形成一个既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民法体系,诠释了法典和谐、良善的秩序理想。
    (摘编自张生《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展》)材料二: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颁布实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的客观需要,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
          民法典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妥善处理民法典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适应民事立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民法典在编纂时保持一定前瞻性和开放性。比如,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知识产权作出概括性规定,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可依照其他立法进行保护的援引性规定;增加“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人格权单独成编;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创新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民法典对公权力行使进行了更加严密的规范。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时,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这些规范对促进公权力依法履行职能、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摘编自冯军《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传统。
    B.当代立法者对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
    C.民法典中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大部分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
    D.民法典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法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
    B.我国曾经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各种条件不具备、不成熟。
    C.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D.民法典严密地规范了公权力的行使,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利,这必将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
    (3)下列各项言论中不符合材料内涵的一项是
     

    A.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保护。
    B.民法典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
    C.民法典也包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D.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间。
    (4)关于民法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1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香茶
    凌鼎年
          (1)周寒冰最喜欢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认为这是周家的骄傲。虽说查了几次也未查到他是周敦颐一脉后裔的文字证据,但他认为至少是周敦颐的精神后裔。
          (2)有了这种想法,他把业余时间全放到种荷上。他把淤塞的小池拓宽拓阔,把池中之泥堆成土坡。坡上植梅,池中种荷。
          (3)他开始搜寻荷花佳品,觅到了大洒锦、重台莲、红千叶、寿星桃、千瓣莲等名贵品种。几年下来,他家里院中有荷,池中有荷,窗台有荷,书桌上有荷,大小一百多盆。每到夏秋之际,周寒冰观荷叶赏莲花,其乐无穷。
          (4)他客厅里挂的是《墨荷图》《菡萏图》《接天莲叶无穷碧》,书桌玻璃台板下压的是他自摄的荷花照片,他还请同乡的大书法家苏人望先生题写了“国香轩”的斋名,一看便知主人乃真正爱荷人。
          (5)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寒冰交结了一帮荷友。凡有客至,周寒冰必以上好的碧螺春茶待客。若是稀客,又是性情中人,就以荷香茶来待客。
          (6)据说荷香茶乃元代大画家倪云林之发明。
          (7)周寒冰待夜色漫开,暑气消散后,取龙井一撮,用洁净的白纱布包之,然后选一朵晨来刚开的荷花,放在莲房之上。荷花特点,朝开暮合,夜晚放入,那茶叶即被荷花瓣包裹住了。待清晨荷花绽放时取出。吸收异味乃茶叶之特性,尤以龙井为最。这一小包龙井茶经一夜之吸收,荷香尽吸其中,花露也尽吸其中,可挂阴凉之处晾干,夜来再放入,晨来再取出,再晾干,如是三夜,此龙井茶叶既得荷花之馨香,又得天地之精华。再用洁净之水泡之,立时清香扑鼻,闻之荷香缕缕,呷之沁人心脾,即便最挑剔的老茶客也常常赞不绝口。
          (8)荷香茶有季节性,因此能在周寒冰家喝到荷香茶的并不多。
          (9)一日,娄城的摄影家裘一鸣打电话来说要拍些荷花照片。裘一鸣以拍花鸟虫鱼的照片见长。这次海内外数家单位联合举办“国际荷花摄影大赛”,裘一鸣自然看重。拍花本是他的强项,他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裘一鸣想到了周寒冰家的荷花。虽说仅一面之交,不过无妨,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10)裘一鸣在娄城文艺界是有点知名度的。周寒冰对这位同道的拜访,很是高兴,已预先准备了荷香茶。按古人说法,最好是无根之水,即天落水。也是巧,前天一场雨,周寒冰收好一小缸夏雨水呢。
          (11)裘一鸣一到,好客的周寒冰就要泡荷香茶待之。裘一鸣摆摆手说:“先别忙喝茶,早晨的光线最柔和,最适合拍带露荷花。先拍摄,再喝茶,好不好?”
          (12)这种艺术家的敬业态度立时赢得了周寒冰的好感。于是,两人来到院中,周寒冰如数家珍地一一告知这盆叫什么,那盆叫什么……
          (13)裘一鸣心不在焉地听着,他的眼睛却如鹰隼般扫视着每片叶、每朵花,从不同的角度捕捉着别具一格的画面构图。不一会儿,他就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之中,似乎已忘了周寒冰的存在。
          (14)周寒冰倒并不在乎他这种态度,他反认为搞艺术的就该有这种痴迷劲头。
          (15)裘一鸣整整拍了两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屋来,那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望着满院的荷花说:“如果我家有这么多荷花,每天早上来选景拍几张,不获奖我不姓裘。”
          (16)“随时欢迎你来拍。”周寒冰很真诚。
          (17)“我走了,荷香茶下次来喝。我得赶紧回去冲印出来,先睹为快。”
          (18)周寒冰虽觉遗憾,却很理解他,一直把裘一鸣送到门口。
          (19)送走裘一鸣后,周寒冰才发现裘一鸣为拍摄到理想的荷花图,做了不少所谓的艺术加工,诸如这盆摘掉一柄荷叶,那盆剪掉一朵荷花插在这盆里,或者剪了几盆的莲子,集中插一盆中……
          (20)周寒冰对荷花盛情之深有如生命,他没想到裘一鸣会如此对待神圣的荷花。周寒冰气呼呼地回到屋里把为裘一鸣泡的荷香茶泼了。心想,幸亏他没喝,他不配喝荷香茶。
    (选自《山东文学》2010年第8期,有删改)(1)下面对第(20)段画横线句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句通过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腻刻画了周寒冰对裘一名的不满。
    B.此句中“他不配喝荷香茶”另有深意。
    C.周寒冰的愤怒是因为发现裘一鸣为拍摄到理想的荷花图而不惜破坏荷花。
    D.本句表达出了作者对一味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鄙视。
    (2)周寒冰对裘一鸣造访的态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让小说情节摇曳生姿。请结合(9)—(20)段内容,梳理其变化过程。
    (3)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刻画裘一鸣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情节和主题中的作用。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何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B.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C.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D.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从者病,莫能 兴:起来
    C.意者吾未 知:了解
    D.夫道之不 修:善,美好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久留陈蔡之间 ,人之本也
    B.孔子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C.人不我信也 蚓无爪牙
    D.良工能巧不能顺矣 则知明行无过矣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贤者”,陈、蔡掌权的大夫唯恐孔子受楚重用后危及自身,因此合谋围困孔子。
    B.孔子一行人受困,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弟子们都纷纷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C.在同样的问题前,三名弟子胸怀、识见之高下立判,孔子最不喜欢子贡的回答。
    D.颜回的“不容然后见君子”与孔子的“君子固穷”的持守是一致的,故孔子欣然。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②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

    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名著阅读。(4分)

  • 9.《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都是主人公的成长史,请从大卫•科波菲尔与聂赫留朵夫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谈一谈对“成长”的认识。字数不超过12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詹天佑从小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各种机器模型。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他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材料二
          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文史成绩优异。“九一八”事变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他决定弃文从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转学物理。随后,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9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