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6/2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科学审视中华文明史,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血脉。
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与这三个古文明相比较,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百家之学”渗透着溯本求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等。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儒家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提倡敬老、救济孤独残疾、勤劳勇敢等美德以及大同理想等,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献典籍承载着延绵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习总书记对中华文献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以儒学“十三经”为例来作简要说明。儒家经书被誉为“经天纬地之作”,西汉时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时加《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唐时《礼》扩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别为《左传》《公羊传》《毅梁传》,加上《周易》《尚书》《诗经》,成为“九经”;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到宋代,“十二经”加上《孟子》,形成“十三经”。儒学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反映并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要。这些经书具有“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对个人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明确论述,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要求我们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举例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智慧、思想理念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提供了历史镜鉴,“尚中贵和”“允执其中”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思想提供了重要精神源泉,等等。在与时俱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摘编自张岂之《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想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可忽视对中华文化血脉的理解和把握。
B.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是具有延续性。
C.从“五经”发展到“十三经”的儒家经典,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D.“协和万邦”“尚中贵和”等思想为当今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精华的原因。
B.文章两次引用总书记的话,意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综合运用了引用、举例、比较等论证方法,使得相关的论证严谨而又深刻。
D.文章大量列举儒家思想和经典篇目,着眼点放在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需要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B.“百家之学”渗透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系统地论述了以人为中心的相关问题。
C.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在传统社会和当今时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洁①访谈录荒林②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3)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土大梦(节选)
杨献平
一个从未来过的人,在火车上睁开眼睛,一色的黄——黄出了叠加与层次,满眼的黄——黄得深入和彻底,整个世界,乃至内心和灵魂,都被这黄贯穿、俘虏了。
陕北的黄,是集中的黄,悲愤的黄,绝望的黄,生存的黄,战争的黄,沉默的黄,飞奔的黄,苍天的黄,大黄的黄,黄天的黄,黄种人的黄,黄帝的黄,黄河的黄。黄得层层叠叠,上下齐黄。黄得丰润,里外冒浆。越是接近,步步河山之间,耳边似乎有连绵的涛声传来,先是汹涌澎湃,雷声轰隆,渐而静默无声,宛若处子。
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土腥味,尽管是五月,干裂的灰尘及其强大的气息依旧明显,看不见的虫子一样蜂拥,呼吸也有些阻隔。慢慢也觉得身体开始发脆,毛囊开始收缩。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水汽,很甜,但很硬,有些滋润,也有些粗糙。我知道,这黄土的大地,宛若一个浑圆的大梦,每个进入其中的人,只有在绝境之中,方才会面对苍穹群星,参悟到人生乃至整个人类的秘密,继而校准方向,一击而中。
乘坐出租车穿城而过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尽管时代的发展使得整个中国都高楼林立,机车奔走,人们的衣饰乃至居住的房屋也都流光溢彩,俨然当代世界的模样和姿态,但黄土依旧是最本真和显赫的存在,是一种无声的笼罩、反射和涂抹。这种来自大地最本真的色彩,以及干结的块垒,可以硬如铁石,又可以软成血液的黄土,累累山川,道道塬梁,其中充盈和鼓荡着的,仍旧是古老的颜色及其最深刻的呈现、隐喻和担当。
清凉山、宝塔山、王家坪、兰家坪,无处不高耸,无处不圣地,这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不断流散的空气和云霓,也都与近代和当代的中国有着深刻联系。其中的宝塔山,令我想起一个人,他被誉为八百年以来第一完人,也是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一范仲淹。据说,那白色的高塔顿有神奇之处,建于唐代,其中供奉有舍利子。公元1041年左右,范仲淹奉命驻守延州,与契丹和金国作战。他在延州,时短而效长。一个人克己守正、奋发有为的能量,在传统的帝国之中,无疑是巨大而且积极的。
由范仲淹提拔和倚重的种世衡及其兄弟、儿子们,在延安之于西夏的阻击和防守,特别是种世衡的反间计,使得李元昊损失了他的得力战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两兄弟。种世衡构筑的青涧城,即今延安古宽城,有效地阻挡了契丹和西夏人的铁骑。特别是他对于羌人的信义与诚恳,使得他在异族当中,也享有崇高的诚信。
范仲淹和他的部将种世衡,堪称古代边关防御和经略之中的典范。特别是种世衡,其世代忠诚,对属下之关心和爱护,可谓感天动地。史书记载,凡有士卒伤病者,种世衡或是其弟种世材,再或是其儿子总会亲自慰问,安排食宿和疗治方剂。使得属下将士为之甘效死命,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得“种家军”也名震一时。种世衡膝下八个儿子,皆为当世之才俊。其后人种师道更是声名远播。
历史的一个铁律是,几是兴盛的朝代,主要是其当政者与辅政者通力合作、上下一致的结果,同时更是辅政者的人品和修养达到了“天下为公”“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才可以实现的。反之,朝代的衰败,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乃至“私心公行”的问题。面对范公曾经镇守之地,我的内心涌现的景仰与热爱,竟然使得自己有些荣耀的感觉。
这种感觉,大致是与古圣人之心相通的。至于我,不过是先贤大师的子孙,之所以能够在一些地方和时刻,觉察到他们的那种宏大心迹,当然是血脉、文化、精神和灵魂等层面的诸多因素。
这两山夹一河一城的陕北重镇,简短地浏览和穿越,我的内心当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变得蓬勃,还有一些激越与悲怆。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尤其是像陕北这样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和独特气候的地方,数千年以来的文化形成与精神勾勒,黄风的塑造和黄土的雕刻,多旱少雨,泥泞中的跋涉与峁梁沟坎,窑洞中的人间炊烟与生儿育女,风尘中的粗粝和细腻,让我觉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浑厚、笨拙与张扬,以及隐忍的冲撞、礼节的触发与抗击……诸如此类。
陕北,这一片自然和人的地域,历史与现代的叠加和勾勒,引领着每一个进入其中并且在这里觉悟的人。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主要从视觉的角度对陕北的黄土进行描写,意在表现陕北的“黄”给作者内心带来的强烈冲击。
B.文章认为,黄土大地就像一个浑圆的大梦,能让进入其中、陷入绝境的人有机会参悟到人生乃至人类的秘密。
C.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点出流光溢彩的世界与不事雕琢的陕北的显著差异,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感和批判。
D.文章行文思维严密,如交代作者觉察到前贤的心迹,是血脉、文化、精神和灵魂等层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
(2)文中提到:“我的内心当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变得蓬勃,还有一些激越与悲怆。”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文,从总体上作简要分析。
(3)梁衡在《山水为何有美感》中写到:“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41引用:5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都认为,适当饮酒可以舒筋活血,起到御寒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人在饮酒后,会感到全身温暖、发热,但有这种感觉,是因为酒中的乙醇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一方面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起来,让热量加快散发到体表,因而使人感到温暖发热;另一方面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会降低对寒冷的感觉。
专家提醒,饮酒御寒是人们的一种错误认识,非但起不到保暖效果,①
(1)材料第一段中有三处不合逻辑的情况,请指出并作简要解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6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了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国歌词曲的启事,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有一位青年,用庄严大气的中国红作为底色,设计出简洁的五星构图。他就是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他设计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从此,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五星红旗,每个国人心中就会燃起无言的感动。
2021年10月1日,中国成立72周年,追梦青春,强国有我,这盛世如我们所愿。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