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5/1/2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自强,包含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自强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范畴。文化自信涉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文化自强则需要通过发挥文化建设铸魂、塑形、启智、润心、赋能等独特功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
我们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新成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全面审思检视,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人民论坛网”2022年12月3日)材料二: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进行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是以神话叙事方式建构的文明起源过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起源的诸方面,如自然和人类的起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道德文明的起源,民族与国家的起源等,作为独特的文明起源叙事,中华创世神话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还表现了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的趋向于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
对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植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的系统性建构,也揭示出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事实,是当代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材料。研究表明,具有文明奠基意义的中华创世神话不仅对自然和人类起源进行了解释,也追溯了早期社会关系的产生,并对国家的产生和治理规则进行了建构,最终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与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这种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客观认知将极大地改变过去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乃至轻视中华创世神话的现象,有助于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中华文明史的追溯提供了庞大的、系统性的实证,不仅为过去主要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形成成果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在神话与考古、历史文献的比照研究中帮助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具有重视文化制度创制、强调科学发明、弘扬创造精神的特色,说明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长处,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创世神话体现的科技创新传统此前常被忽视,但女娲神话讲述的制陶与冶金技术的发生,燧人氏神话所讲述的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神农氏神话讲述的中草药的发现,黄帝神话讲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嫘祖神话讲述的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帝喾神话讲述的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等,无不体现了申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这些结论将帮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被西方文明中心论遮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研究还表明,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当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因此研究、传承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有益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建构。
(摘编自任小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汇报》2022年12月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建设要实现价值固基、体系完善、动力强盛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发挥文化建设独特功能,走创新之路。
B.中华创世神话强调科学发明,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优势。
C.中华创世神话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因而具有文明奠基意义。
D.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而且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中心论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中华神话,因而遮蔽了人类文明的真相。
B.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既有中华路径,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载“横渠四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钱锺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C.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D.王蒙《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4)“天人合一”出自《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党费
程多宝 那是福喜与这个村子的人们第一次一饱耳福,原来世上还有一件叫作二胡的乐器如此美妙,出自一位红军战士之手。李翻身拉了一支曲子,据说那把二胡是老兵吴做主的遗物。吴做主的班长汪当家是个东北人,前些日子攻打娄山关一战负了重伤,临死的时候,是吴做主拉了这曲《松花江上》,一个排的兄弟们,齐齐地哭了。吴做主教会李翻身拉了几支曲子,不久也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所以,福喜听着李翻身祭奠前面牺牲的几位老兵的曲子,身子直直的,有些发呆,想哭,想喊:“二胡,这么神奇?”
李翻身告诉福喜:这几天,部队驻在你们村子原地待命;要是遵义那座楼上,我们的领路人开完了会,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战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开会,是不是讨论你所说的交党费的事?福喜还是想不通,交了党费,又落不到什么好,为什么还要加入呢?
还真的禁不住多想,一想还有好多的搞不懂。比如说,自己吹的笛子,闹了半天,也就是一个牧童喊山;李翻身拉的二胡,这么轻轻一拉一送,像是有人躲在琴筒里哭泣,福喜怎么也吹不出调。
福喜,别较真了,最要命的是你为谁吹、我为谁拉?李翻身又补了一句:也不是你讲的什么笛膜不好,只是你心里没有吹出那种仇恨。
李翻身的那番话,福喜听得云里雾里,一时就动了心。原来,自己吹笛子的时候,想的只是自己;红军班长李翻身心里装的,是遭受敌人铁蹄践踏的四万万中国同胞。别看人家只拉着两根琴弦,那可是四万万人的声音一起呜咽,想想自己这么一根笛管,怎么说也是势单力薄。
在一个傍晚,李翻身和队伍一起悄然开拔。不知啥时候,福喜不远不近地坠在后面,还捧着一只咸菜罐子。
“你这么跑出来,你爹知道不?”李翻身急了,“你这个,是?”
“咸菜,有大半罐子呢。我爹塞给我的。”福喜当然得听爹的。虽说这支红军队伍在村上只住了几天,好多人家也想通了,与其在家饿死冻死,不如跟红军打天下。一着急,福喜生怕人家不收自己,想证明似的,来了一句:“就抵我交的党费,行不?”
“谁承认你是党员了?你这岁数,入团还不够呢?”
“那,我就先抵团费,行不行?还有,我带了笛子。你不是说,只要能让大伙儿解乏,也算能抵党费?那——就先抵上我的团费?”福喜不管那么多,反正跟着李翻身他们,这条路认定了。不是说北上抗日么?要是赶不走日本鬼子,这日子哪里是个头?李翻身接过那罐咸菜,笑了。
也就是上次,福喜问得急,说以后自己要是参加了红军入了党,挣不了钱交党费,怎么办?李翻身说,以前汪当家和吴做主也有交不了党费的时候。指导员说,那就拉一段二胡,给战士们解解乏,也算为革命贡献了一回。李翻身话头一转:福喜,以后你要是入了党,交党费时,你能交个啥?
牛,是地主家的;地也没有,租的。福喜急了,家里只剩下几面土墙,就是一个水洗的模样。
有没有咸菜?咸菜,也算。李翻身说,他们排长路过老家的时候,部队好多天没有盐吃,排长抱过来一罐咸菜,指导员说:算!怎么不算呢?
这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福喜问李翻身:你是党员么?李翻身乐了:你说是不是呢?福喜说,肯定是,你就是一名共产党员。李翻身问,怎么看出来的?
入了党的红军战士,像你们这几个,就是不用点名,老乡们也好认:吃得少的,穿得薄的,与白狗子打仗的时候,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敢往死里冲锋的……李翻身不说话了,眼里像是有了泪,那把二胡在他的怀里扭动着身子,有了舞蹈的模样。
福喜像是懂了,是不是轮到李翻身交党费了?不是以前的那个指导员说的?只要能让队伍提高战斗力、让战士们浑身充满力量的劳动,都可以抵作党费。这么一想,福喜笛声飞歌,笛声仿佛与胡琴声结伴成了生死兄弟一般,冒着枪林弹雨,一路比登天还难地爬了雪山过了草地……
那把二胡的主人,后来换了张新面孔,成了张北上。
为什么要入这个党?不仅占不到便宜,没啥好处,还要交党费?面对福喜的追问,张北上没有作答,只是默默地拉起了二胡。四周静默,唯有二胡琴声悠扬。好半天,仰起脸的张北上,泪水还在往下落。那一仗,连同李翻身一起,呼啦啦地倒下了好多兄弟。他们缩进了大地的胸膛,拱成了一个个矮矮的土堆,连个姓名也没有留下。
后来,张北上没了,王抗战的二胡拉得柔肠寸断。自从过了雪山草地到了陕北,与日本人面对面地干,才知道这帮强盗下手太凶残了。有时一仗下来,身边好多张战友的笑脸,再也看不到了。王抗战的二胡,渐渐地增添了悲情。
福喜摸出笛子刚要吹上一段,赶在他前头,王抗战的二胡曲起,像是为他拉了一段过门。眼前的听众,一时没什么反响。这也没有什么奇怪,队伍里又换了一批新脸。好多新来的,哪里知道两个人一吹一拉的情感,还有着“预交党费”这一层纠缠?
也不知两人合奏是哪个先停下来的。有人评点说王抗战的情绪更为饱满。福喜尽管嘴上不服,心里还是认了:王抗战如愿以偿,人家举起右拳宣誓,真正地成了一名党员;以后拉起的二胡,再怎么说,也算是有资格交党费了。
可是,自己的笛声,要是哪天也能代交党费,该多好。也不知道,这天的期待,到底还有多长的路。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福喜第一次听到二胡演奏时,便被深深地感动,对如此神奇的二胡曲出自一位红军战士之手感到非常惊讶。
B.福喜的笛声不如李翻身拉的二胡曲有感染力,这是因为福喜吹笛时心里没有对敌人的仇恨,只想着自己。
C.福喜始终执着地想要入党,他主动将家里的咸菜送给红军队伍抵交党费,但因为他的年龄不够最终没有成功。
D.福喜认为王抗战拉的二胡比自己吹的笛子情绪更加饱满,所以他可以用二胡抵交党费,而自己的笛声却还不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是有人躲在琴筒里哭泣”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二胡曲比作人的哭声,写出了曲调呜咽之感,侧面体现李翻身琴技高超。
B.小说两次提到福喜“为什么要入党”的疑惑,文中虽没有正面回答,但通过对一代又一代红军战士的描写,对此做出了解答。
C.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福喜拿着咸菜抵交党费被拒,而后说明事情的缘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详略得当,详写福喜和李翻身的故事,略写其他几位革命战士的事迹,寥寥数语就将不畏牺牲的红军战士形象体现出来。
(3)福喜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蜕变为一名坚毅的革命战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心路历程。
(4)本文以“党费”为题,但又围绕“二胡”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而言,大家口中所说的失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入睡困难,即从上床到正常入睡的时间过长;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能睡着,但是夜间会多次苏醒。青年群体的失眠症状①______,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不断退化,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
当然,偶尔出现上述症状并无大碍。②______,可以对照“333”原则:即每天晚上正常入睡超过30分钟;每周超过3次;连续3周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即可认为存在临床的失眠症状。A.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待失眠问题喜欢“拖着”或吃一些褪黑素、安神补脑液等,B.没有对症治疗,C.但这些药物、保健品等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③______?第一,卧床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有效的睡眠时间会变短;第二,入睡之前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很重要。学会向外倾诉和释放坏情绪,培养“钝感力”来对抗压力;第三,稍微设低房间温度,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减缓,产生的热量减少,有利于良好睡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A句和B句形成选择关系,和C句形成递进关系。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岁月如歌,精神永驻。2022年,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说:“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回首,再出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