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2022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9分)
-
1.读一读,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cháo zhāo)组卷:62引用:2难度:0.6 -
2.比一比,组词语。
黯 原 殊 以 暗 愿 株 拟 赴 练 西 著 扑 炼 牺 躇 组卷:29引用:2难度:0.8 -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组卷:29引用:1难度:0.7
三、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9分)
-
8.课外阅读,完成问题。
儿子 ①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上几杯鸭溪窖酒。这是儿子生前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强、强悍。
②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小刚替他给这个自称“解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解为民”看了信,知道老人家最大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③ ,这两个月来, 汇款照样来, 信 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④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部队首长把他带到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1)第三自然段的“ ”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 然而 但 却 B.于是 虽然 却 但 C.可是 虽然 但 却 D.可是 如果 但是 就
A.老人亲生的儿子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D.泛指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的好儿子
(3)对主人公的刻画,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是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D.行动和心理描写
(4)“老人的心暖了”是因为
(5)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组卷:198引用:5难度:0.5 -
9.课外阅读。
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百感交集:
泣不成声:
(3)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
(4)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 ”画出来。请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
(5)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 ”。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毛泽东的
(6)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组卷:331引用: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