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宣城市高考语文二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文化是见证人类历史文明演变的活化石,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融汇不同民族文化特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显示出强大的自我完善力和旺盛生命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在规则各异的棋局中,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在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独树一帜,爱好者有十余亿,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棋种。丰富多彩的棋文化交流和竞赛活动遍布全球各地,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以棋局议时事、借棋理提出治国理政观点在古今中外皆为常态。“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史书中记载了梁武帝的棋局经验之言,借此告诫大臣要有忧患意识。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阐释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文章以围棋术语“做眼”论述敌我之间包围与反包围、攻与守的关系,阐明在敌后根据地作战的战略布局依据和军事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好先手棋”“全国建设一盘棋”等棋局术语时常出现在党和国家工作部署中。
棋文化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寸棋盘所产生的能量不容小觑。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被选为国际象棋协会名誉主席,他将国际象棋比喻为“智慧的体操”,以其为利器领导国家摆脱长期遗留下来的酗酒、迷信等不良习惯,在世界面前塑造俄罗斯民族的冷静睿智形象。苏联棋手数十年独步江湖,垄断世界大赛桂冠,国际象棋成为该国在世界舞台树立“智慧民族”形象的有力抓手,彰显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传播示范作用。
棋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质。棋子角色设立、棋盘造型以及行棋规则的不断演变进程,均直接或间接映射出古代不同国家在社会制度、价值主张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异。中国象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循规守矩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例如,决定棋局胜负的棋子将(帅)永远留在王城九宫中,周边还有士、象(相)等一众棋子专职护卫,将(艸)、士、象(相)这三个兵种不能走到对方的主战场,没有直接进攻的能力。反观国际象棋中的棋子设定,则倡导任务优先和个人英雄主义,约束较少。王、后、车、马、象、兵六个兵种每个棋子行动空间均无禁忌,执行的行动策略是目标一致,追求的是棋子之间组合的效能最大化。
当然,中国象棋也有灵动应变和因势利导的智慧风采深藏其中。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吃子时需要前方间隔一个棋子当“炮架子”才能迸发隔山打虎的神力。显而易见,炮的功效大小取决于“炮架子”是否称职到位。失去借力资源的炮,其能量便消失殆尽,学会用炮,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军事战斗中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攻守之法,明白借力打力、顺势而为的灵动之妙。
棋文化所蕴含的认知理念和行动意图,对社会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有着独特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棋文化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有效载体。以棋理论事理,正确理解棋局规则、棋理要素传达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体现棋文化的博弈价值。
(摘编自谢军《小棋局大世界:东西方象棋中的文化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有独特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质。
B.列宁借助国际象棋塑造俄罗斯民族的良好形象,成功展示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传播示范作用。
C.中国象棋重秩序,国际象棋重效能,这正是东西方社会不同的管理模式在棋局中的直接映射。
D.中国象棋有严格的规则约束,也有灵动应变的智慧,正确理解其中内涵,有助于社会文化建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指出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必要的铺垫。
B.文章以棋理论事理,从棋局规则中审视文化特征和价值理念,立论角度独特。
C.文章引用梁武帝、毛泽东等人的论述,意在体现棋理和治国理政有相通之处。
D.文章对比东西方象棋在棋子角色设立和行棋规则上的不同,并剖析了其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棋文化融汇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影响了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
B.棋局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理念,将棋文化与社会生活联系,则棋理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方寸棋盘。
C.国际象棋中,“王”可以在棋盘上任意行动,承担战斗主力军的职责,体现出西方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
D.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行棋规则和下棋者的逻辑思维方式相差甚远,其中渗透的文化理念也截然不同。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有效方式。科学研究证实,结合树木的碳捕获潜力,在地球上合理的土地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是以最低成本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内的最佳途径之一。自设立植树节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推进国土绿化不能只看面积,还应注重绿化品种的多样化、本土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在我国202个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中,90%以上的县种植单树种纯林,种植简单人工混交林的其不到40%,种植天然林的县仅3个。由于树种单一,很多人工林里动物少得可怜。不过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在青海省门源县浩门林场,由沙棘、山柳、青杨等造成的林子,成了荒漠猫、赤狐、狍子等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片生机盎然。同时,要加强后期管护。森林固碳速率与其年龄组成密切相关;采伐、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也会严重抵消森林的生态碳汇能力。相关部门应加强森林抚育经营,严厉打击非法采伐行为,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等多种保护措施,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摘编自赵新《为碳中和贡献“绿色”力量》,《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4月20日) 材料二:
防沙治沙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沙地分布区面积约9900万亩。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林草植被蓊郁繁茂、湖泊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景色秀丽怡人的好地方。18 世纪初,清政府向该地区大量移民,恣意开垦沙质草原发展农耕经济,自此,当地草原荒漠化愈演愈烈。
科尔沁沙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治理。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当地林草局根据不同立地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治理和建设模式。比如,在平缓沙地推行“乔木网、灌木带、优质牧草中间盖”模式,在流动、半流动沙地推行植物再生沙障模式,在浅山丘陵区推行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沟模式。通过大规模、持续和系统地治理,林草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沙尘暴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如今的科尔沁沙地,局部地区有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也逐渐形成。过去在沙区几乎绝迹的野生动物,也回到了故地栖息繁衍。科尔沁沙地整体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摘编自戴白古拉《从黄沙到绿野》,《光明日报》2022年1月23日) 材料三:
大规模国土绿化是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造林新模式,围绕针叶林改阔叶林、单层林改复层林、纯林改混交林、低效林改中高效林及景观林彩化等措施,重庆市“四山”区域内共完成森林抚育32万亩,逐步构建起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市林业局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用10年时间实施315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解决长江等大江大河重庆段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等突出问题,在形成生态屏障同时,也为当地群众种下一片片致富林、景观林。
每年阳春三月,巫山曲尺万亩李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依托一年一度的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曲尺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村民们发展起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户均年增收近万元。曲尺乡的变化,折射出重庆市国土绿化的新思路、新理念。去年,重庆市正式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长江及嘉陵江、涪江等干支流两岸丘陵低山地区,布局了脆李、柑橘、笋竹等特色生态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四旁”植树,建设森林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探索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摘编自左黎韵《重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日报》2022年3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能最经济地控制全球气温升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途径。
B.我国的人工林面积虽然居世界首位,但绝大多数县种植的树种单一,可见生物多样性问题在过去未得到充分重视。
C.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当地依据不同自然地貌确定不同的治理和建设模式,体现了科学绿化、精准治沙的策略。
D.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不仅可以治理我国存在的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也可以与乡村振兴结合,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对森林的管理养护,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的生态碳汇能力。
B.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理让科尔沁沙地“荒漠变绿洲”,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恢复了景色秀丽怡人的历史旧貌。
C.以巫山曲尺乡为代表,将环境美化和发展旅游业态相结合,是重庆市探索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有益尝试。
D.科尔沁和重庆两地持续开展系统治理科学绿化工作,从而解决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筑牢了当地的生态屏障。
(3)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国土绿化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楼顶的风景
袁省梅 张五和拣韭菜时,抬眼就见大师傅老刘裹着一团寒气进来了。这雪,悄不蔫地就下开了,老刘胡乱拍打着衣服说。张五和一听下雪了,说我出去一下。话还在棉帘子缝里挤着,人已经没影了。
张五和把围巾胡乱缠在脖子上,给梁子发了条短信:
下雪了,上楼顶。
随即,梁子回了:好,几点?
现在。立刻。马上。
雪下大了。雪花在脸前舞得纷乱,好像成心要罩住她的眼遮了她的路。张五和心说,我们羊凹岭上的雪也挡不了我呢。羊凹岭的雪,一下,就跟棉絮撕扯般,纷纷扬扬,转眼的工夫,黄的黑的土地上,就羊毛毡般铺了厚厚的一层。一个个山头呢,像个姑娘般围着白围巾,慵懒,娇气,软软的模样。一只野兔从土坎下钻了出来,瞪着黑玻璃球般的眼睛,倏地跑没了影子。山腰上谁家的房子挂在半空,一股炊烟扭着粗笨的腰身,慢突突地飘。多好啊。张五和想起羊凹岭,心里盛开了一朵花儿。她的脚步缓了下来,仰起脸,使劲地看,好像羊凹岭在头顶。天空灰雾蒙蒙,只有雪花在飘。
张五和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楼顶了。城里的街上,一抬眼,就是人就是车就是高楼大厦,纷纷攘攘地把眼睛塞得满满的。一抬头呢,也只能看见手掌大块的天。张五和的心里憋屈了。食堂活儿做完了,张五和就去“逛”食堂旁边的楼房,可是一模一样的水泥壳子。哼一声嗡嗡的有回音,走一步也嗡嗡的有回音。岭上的回音里有鸟儿的叫声有风的哨声还有水汽的滴答声,温润,空灵,活泼的呢。这楼里的回音只有一股生涩的水泥石灰味。冰冷,僵硬,咯人的耳朵。
站在楼顶跟站在羊凹岭的山头一样,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岭上,她经常爬到最高的凤凰岭上,眺望远方。让张五和感到最开心的是在山头遇见了梁子,她认为那也是羊凹岭的山头眷顾她,赐给她的。
那天,她刚上到凤凰岭,就看见对面的山头有个人。那人对着她喊,哎——她想也没想,就回应了,哎——山里的人常常有如此的举动。可是,那人不是问路,也没有问庄稼。那人又喊,五儿,我是梁子——张五和乐了,梁子,中学同学啊。
有一天,张五和站到凤凰岭。望着对面的山头,没有看见梁子。她懒懒地看着山脚下的黄河。突然,身后一个声音响了起来:五儿——
张五和嫁给了梁子。
他们到了一个城里打工,却在两个工地,之间隔着一栋楼两栋楼十栋楼一百栋楼,很少能见面。张五和说,站在楼顶,我就能看见你了。
张五和爬着楼梯,又给梁子发了短信,累吗?
没有回信。
到了楼顶,张五和又发了条短信,我到了,你呢?
还是没有回信。
张五和站在楼顶好一会儿,也没等到梁子的短信。楼顶的雪上,她踩出了好多脚印,乱纷纷。他在干啥呢?以前,张五和一说上楼顶,梁子就说好,而且很快就上到了他工地的最高楼顶。张五和说,南边地里的葵花开了,一地金黄。梁子说,葵花地边好像要建楼房了。张五和说,看北边吧,使劲看,能看见羊凹岭。梁子说,羊凹岭的葵花也开了……他们的说话,都是短信。电话,他们不舍得。有一搭没一搭的话,有意思没意思的话,都说。就像两个人正挤靠在一起看远方。
只是去楼顶的机会不是很多。工地,没有多少闲时间。
有一次,张五和想起他们恋爱时站在羊凹岭山头喊话的情景,就把短信发了过去:喊一声?好。
张五和就站在楼顶喊:哎——声音嘹亮,也悠长。
有一次,他们站在楼顶,真的看见了对方。那次,梁子的装修公司正好承接了张五和工地旁一个小区的装修。他们站在楼顶,看着对方小小的身影,把楼房当做了羊凹岭的山头,喊了好多话。后来想起离得那么近,该见一面的,却傻呵呵地跑到楼顶,错过了见面的好机会,张五和后悔了好几天。
雪,越下越大。
连续两个短信,梁子都没有回音。梁子不会有事吧?楼顶的雪这么多,他要是不注意,站到了边上……张五和的心吊到了半空,她拔了梁子的电话。没人回答。她对着电话喊个不停,哎,梁子梁子梁子,你能听见吗你说话啊梁子你咋了呢有什么事吗?她哽咽开了。嘴唇嗦嗦抖动得风中的枯叶般。
张五和跑下楼,打车找到梁子的工地。可是,梁子工地那栋最高的楼顶只有雪花,楼顶的雪白,平整,没有一个脚印。
张五和的手机响了,是梁子。她呜呜地对着电话就哭开了。她说梁子你没事吧你在哪儿啊?梁子说,我在你们工地的楼顶……
张五和啊地叫了声,浑身稀软坐到了雪上。她含着笑,流着泪,傻瓜,我在你们工地的楼顶呢。
几乎是同时,他们都叫对方别动,自己马上过去。最后,张五和听了梁子的话,等他过来。
梁子上到楼顶时,头发黑湿,衣服的肩头也黑湿了一大片。
张五和抱着梁子,梁子拥着张五和。他们,站在楼顶,看雪花飘呀飘呀看这个城市一点点把僵硬变成柔软,把喧嚣淹没在安静下,把纷乱的颜色调成纯净的雪白……他们都认为,城市的雪景跟羊凹岭的一样好看。
(选自《山西文学》2013年11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张五和与梁子的短信,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起因,张五和的回复连用三个二字句式,直观表现出她内心的急切和思念。
B.梁子有意不回复短信,悄悄来到张五和所在工地的楼顶,这既与前文凤凰岭的往事相照应,也让单一的情节生出波澜。
C.小说采用虚实层层交叠的叙述方式,在张五和的回忆中穿插了她和梁子的故乡、爱情和工作等内容,丰满了故事的内涵。
D.小说从张五和的视角展开,叙述她与一同进城打工的丈夫聚少离多,突显了逼仄的城市生存空间带来的情感上的隔阂。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小说结尾写“他们都认为,城市的雪景跟羊凹岭的一样好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往判断一件纺织品是不是丝绸,①
而三星堆遗址中的丝绸呈现泥化、矿化和灰化的状态,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纺织品范畴,上述常规方法难以奏效。此时,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进入大众视野。遗址中的丝绸残留物也许非常微弱,但即便抗原(丝绸的分子标识物丝素蛋白)浓度很低,抗体(丝素蛋白抗体)也能在复杂环境中突破重重障碍,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检测时不需要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品测试单价相比,这种方法的测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推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用三个双音节词语概括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的优势。组卷:7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人间世》)
(意思是: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王充《论衡•别通》)
(意思是:入浅水的人看见的是虾,入深一些的人看见的是鱼和鳖,再入深一些的人看见的是蛟龙。这是因为他们的行迹不同,所以看到的物体也就不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