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 定风波》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1/8 17:0:2
一、【基础过关】
-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作者是
组卷:33引用:1难度:0.8 -
2.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蓑衣
②料峭组卷:18引用:1难度:0.9 -
3.借助《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雨具先去:
(2)狼狈:
(3)吟啸:
(4)芒鞋:
(5)一蓑烟雨:
(6)料峭:
(7)萧瑟:组卷:22引用:1难度:0.9
二、默写
-
4.默写。
(1)莫听穿林打叶声,
(2)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表现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的句子是: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是:
(5)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揭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的一句是:
(6)《定风波》(苏轼)词中的
(7)《定风波》中表现词人轻视风雨的句子是:组卷:344引用:1难度:0.9
三、课内诗歌鉴赏
-
5.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
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④料峭:形容春寒。⑤向来:方才。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组卷:44引用:2难度:0.6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时所作。②芒鞋:指草鞋,暗指平民生活。
(1)上阕“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含义?组卷:19引用:1难度:0.5
五、诗歌对比鉴赏
-
19.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注】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组卷:78引用:2难度:0.2 -
20.古诗文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组卷:46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