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粤教新版必修2《第四单元 文言文(1)》2019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理解(50分)

  • 1.(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他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组卷:7引用:10难度:0.7
  • 2.(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秋阳赋
    苏 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 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激越,江湖 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这里的“贤公子”指的是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畤”,即暗藏赵令畤之名。②生:发芽。③矧:又。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⑥群狙之三四:狙,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D.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
    B.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代也用为自己的谦称。“吾侪小人”是指我们这些普通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抑扬结合,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都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太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文采出众。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②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组卷:6引用:1难度:0.4

三、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 7.如图是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写作(5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直以来,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内容多是劲歌热舞、耍宝搞笑、游戏闯关之类的,但这两年有这么几档综艺节目亮相荧屏,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为内容,今年已是第二季,依然热度不减,豆瓣评分高达8.5.还有央视的《朗读者》和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前者将个人访谈、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结合,后者将古今名人书信的朗读与背景分析相结合,都是为了实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豆瓣评分分别为9.2和9.0分。此外,以寻访国宝级文化与技艺为内容,旨在推动文化和技艺传承的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豆瓣评分也在9.0分。
          请就时下文化综艺节目备受欢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