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四端”说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
孟子清楚地指出,人人具有的这些恻隐之心,就是道德的起点。孟子从“不忍人”的角度来解释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确实,我们都有不忍人之心存在。比如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这种不忍人之心就会悄然产生起来。这个“不忍”就是我们具有天赋道德的最直接的证明。上文中孟子就明确地说如果有人看到有小孩子将要掉到井中去了,都会有产生惊骇担心的同情之心。在这时候,并不是为了和小孩的父母去攀交情,也不是为了要取得乡里的人和朋友的赞扬,也不是讨厌小孩的哭声才这样的,而是每个人的自然的反应。我们看到,孟子在这里,排除了一切的外在利益得失,让人的真实纯粹的感情呈现出来,从而把天赋的道德之心引发出来。这样的心理经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就从“不忍人之心”开始了。
孟子从恻隐之心而发现道德的开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从人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的事实和经验,而得出天赋道德的结论。孟子就是抓住人的那一瞬间的人心的活动,得出具有固有道德的本心。不忍人之心的发动,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是个别的行为经验。孟子把个别的行为经验转化和升华成为普遍的道理。这些人心的一瞬间的活动,孟子把它们称作道德的“四端”,就是道德从这里萌芽生长,也可以理解为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的活动等,就是人的道德的来源和基础。仁义礼智这些道德,由我们的这些具体的心理而发端。人人都具有这些道德的端点,从这些道德的端点而发展出本心来。如果没有这些恻隐之心的话,孟子就认为不是人了,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因为孟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具有这些道德基础和种子,是天赋而来的,就像人具有手足头身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些道德的“端”。有了这“四端”,而说自己不能实行道德的人,那是自己在作践欺骗自己。因为这些道德,是人的本心所具有的。
这段言论(《公孙丑上》)中孟子把“四端”与先王的“不忍人之政”联系起来,认为“四端”是人人具有的,这就决定了施行仁政是完全可能的,能不能最终实现,则取决于个人态度如何,“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而那些不行仁政,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人,一定是“自贼者也”,是不配称作人的。可见,孟子的“四端”说既是对统治者的热切呼唤,又是对独夫民贼的激烈批判。
(1)下列对“四端”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就是“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
B.“四端”就是“四德”,也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C.“四端”就是指仁义礼智四种儒家所尊崇的德行的发端。
D.“四端”是孟子认为的为人之根本,道德之源泉。
(2)下列有关对孟子“四端”与“不忍人之政”的联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且仅有人人具有“四端”时,才能实行“不忍人之政”。
B.只要人人具有“四端”,就能实行“不忍人之政”。
C.因为人人具有“四端”,所以实行“不忍人之政”成为可能。
D.因为要实行“不忍人之政”,所以为政者必须具有“四端”。
(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四端说”是从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的观点出发,表述每个人都是具有先天道德的,本性是善良的。
B.孟子在《公孙丑上》中阐述了“四端”与“不忍人之政”的关系,寄希望于统治者的恻隐之心来实现仁政。
C.孟子在构建“四端说”理论时对四个概念的认知没有先后之分,认为它们同时是构成每个人先天道德的基础。
D.孟子在《公孙丑上》中所述“行不忍人之政”,与我们学过的《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的根据是一致的。组卷:3引用:1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董天锡偕锦衣千户张福决囚,福坐天锡上,岳言其非体。且言:“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太常本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内外效尤,益无忌惮。”忤旨,系狱。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救,不听。赎杖还职。寻进员外郎。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罢职总兵官赵袴谋起用,京军屡出无功。岳言进不可代,袴不可用,京军不可出。朝论韪之。
迁湖广佥事,归宗籓侵地于民。施州夷民相仇杀者,有司以叛告。岳擒治其魁,余悉纵遣。荆、岳饥,劝富民出粟,驰河泊禁。属县输粮远卫,率二石致一石。岳以其直给卫,而留粟备振,民乃获济。
正德初,擢广西副使。土官岑猛当徙福建,据田州不肯徙。岳许为奏改近地,猛乃请自效。寻改广东。迁江西按察使,就迁左布政使。宸濠夺民田亿万计,民立砦自保。宸濠欲兵之,岳持不可。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忠等奏勘岳子私有迹,而梦阳挟制抚、按,俱宜斥。岳遂夺官为民。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以忧不赴。
世宗初,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甫两月,召为大理卿。嘉靖元年冬,上言内臣有犯,宜听部院问理,毋从中决,不能从。出按甘肃乱卒事,总兵官李隆等皆伏罪。还朝,以灾异陈刑狱失平八事。寻迁兵部右侍郎。时“大礼”未定。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考宗庙号,毋称伯考,以稍存正统。大学士石珤请从之。帝切责珤,夺岳俸两月。转左侍郎。请罢山海关税,弗许。中官崔文欲用其兄子为副将,岳持不可。宁夏总兵官仲勋行贿京师,御史聂豹以风闻论岳。岳自白,因乞休。归十五年而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B.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C.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D.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省一级的乡试者,称为进士。
B.文中的刑部、礼部和兵部皆属古代“六部”。
C.擢是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指提升官职。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天锡和锦衣千户张福一同判决囚犯,张福坐董天锡上方,郑岳说这样不合体统。并指出张福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但因忤逆圣旨,而被拘囚入狱。
B.荆、岳两地发生饥荒,郑岳劝富民捐出粮食,放松河泊禁令。属县向远方卫所运粮,(消耗很大)两石粮食才能运到一石。郑岳用一石的钱给卫所,而留粮以备救济,百姓于是获得救护。
C.当时“大礼”未定,郑岳认为尊崇两位先考不太合适,要稍稍保留些正统,称考宗庙号就可。大学士石珤请求皇帝听从郑岳的建议。但皇帝没有答应,不仅责罚了石珤,还剥夺了郑岳两个月的官俸。
D.宁夏总兵官仲勋到京师行贿郑岳,御史聂豹于是揭发郑岳。郑岳只好自我坦白,于是请求退休。回到家乡十五年后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
②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以忧不赴。组卷:3引用:1难度:0.9 -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②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组卷:7引用:2难度:0.5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爱人者,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组卷:2引用:1难度:0.7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安徽某中学对该校600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出彩中国人”和“中国好声音”两大电视节目的收视情况。
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请用一句话概括统计结果。出彩中国人 中国好声音 喜欢 不太关注 喜欢 不太关注 原因 很感人,很励志 与自己关系不大 能表现个性 品位不高 收视人数 182 418 490 110 比例 30.3% 69.7% 81.7% 18.3%
(2)以上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组卷:2引用:3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鲁国贵人孟孙君打猎打到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君很生气地说:“我打猎获得的小鹿,你放了它,为什么?”秦西巴说:“我实在不忍心。”孟孙君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孟孙君又把他召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孟孙君身边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君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4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