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乐安二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把文化提到如此的高度,把文化置于立国之本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是那么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取舍与待人接物。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影响你创作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辉光。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甚至是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罗中立的《父亲》正好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
(节选自2021年11月25日《新华日报》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基于今天的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中必有文艺繁荣,文艺繁荣是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些自信的理念与期许,激励着广大作家艺术家去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毋庸讳言,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人们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难得安宁。对于一些人来说,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都在被物化、被抛弃。不少人好像都得了一种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的“现代病”,得了一种不讲信誉、弄虚作假的“信用缺失症”。中华民族素有的讲诚信、守诚信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和考验。
如果经济发展了,精神失落了,国家能够被称为强大吗?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同志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今天的时代大环境,呼唤涌现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以正能量和感染力去“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比如,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组成了“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虽不是专业文艺工作者,但以“爱乐人”的身份,重新拿起青少年时代曾经感动过自己、早已久违的管弦乐器,走到青年学子身边,让青年学子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人生激励和生命感动,就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悠扬乐声中,青年学子读懂了“青丝华发,未敢忘忧国”。
观照民族精神的文化自信,不能拘于一格,不应形于一态,不可定于一尊。文化繁荣,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当文艺生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当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的土壤,也拥有卓越的力量。
(节选自2016年8月12日《人民日报》04 版 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有删改)(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要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必须拥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B.要使文艺创作具有超越性,文艺家们应避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态度,给文艺创作增添文化的光彩,才能提升文艺创作的层次。
C.文化自信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以今天的文化繁荣为基础。文化繁荣是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也是文艺繁荣的重要源泉。
D.习近平同志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其历史原因在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民族兴衰的风向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等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进行文化传承并光大人类文明,而且能够更好地参与文化创造。
B.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征服了观众。
C.毋庸讳言,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致于在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难得安宁,所以精神世界缺少了关照。
D.“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以正能量和感染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实例,向社会昭示只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就能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艺作品展现时代文化”一项是
A.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是一出家庭悲剧,更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B.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
C.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远古文明说到明清文艺思潮,正视一代之文艺作品,探究一代之具体文化。
D.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文化自信密切地联系着文艺创造和文艺繁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5引用:2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雕父子俩
凌鼎年 鲁三斧是木匠,严格地说是雕花匠。
他之所以叫鲁三斧,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不是鲁班的嫡系,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鲁字。传承老祖宗、祖师爷的技艺,有鲁班的名头,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就能混口饭吃了。
鲁三斧的境界似乎比他父亲高,他的儿子取名:鲁一绝。他觉得光三板斧还不够,必须得有绝活儿。不是说:一招鲜,吃遍天嘛。
鲁三斧从小就让鲁一绝学画画,学木雕。
鲁一绝儿时的记忆里,最多的是水波纹、绣球纹、龟背纹、冰裂纹、祥云纹、鱼鳞纹、方胜纹、如意纹、灵芝纹、流云纹、飞天纹、浪花纹、古钱纹、柿蒂纹、金锭纹、银锭纹、剑环纹、莲花瓣纹、回纹、锁纹等,以及父亲让他在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圆形、鸡心形、六角形的黄杨木、檀香木、核桃木、紫柚木里刻这些纹样图案,像红木、铁力木等父亲就很少让他操刀。父亲说了,等你有了绝活儿,就可雕刻寓意图案,那些名贵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酸枝木、黄花梨就能让你大显身手了。
鲁一绝儿时见过父亲收藏的几块木雕,放在大橱的顶上,可父亲宝贝得什么似的,轻易不让鲁一绝把玩,说这些老货比你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禁不起磕磕碰碰。鲁一绝有次趁父亲外出就凳子摆凳子,站上去,把橱顶的雕花板拿来看看,最上面一块的花纹有葫芦、宝剑、扇子、笛子、荷花、花篮、渔鼓、阴阳板等,鲁一绝觉得很奇怪,这几样东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雕刻在一起,啥意思?正在这时,父亲突然回来了,鲁一绝一惊,慌乱中,那木雕花板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几块,父亲破天荒给了一绝额头一个“毛栗子”,很痛的。
因了这一记“毛栗子”,鲁一绝今生今世再也不会忘记,记住了雕花板上雕的是“道家八宝”,知道了那八样法器,俗称“暗八仙”。
鲁一绝发誓:日后雕个更好的,赔给父亲。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自己收藏木雕板的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鲁一绝的木雕技艺日益精进,文绉绉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娄城土话就是“强爷娘,胜祖宗”。鲁一绝更注重收集寓意木雕图案,如“苏武牧羊”“三顾茅庐”“状元折桂”“五子夺魁”“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怀橘遗亲”“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有木质纹理本色的,有上漆描金的。但大都是民国的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少量清代的,明代的就更少了。
一天,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自称钱经理,他带来了一块老旧的雕花板,有的地方已朽烂了,但还看得出有四只狮子,有大狮子,有小狮子,在戏耍中,那神态各不相同,可以说栩栩如生,关键是动态,整个画面像活的一样。鲁三斧只瞅了一眼,就脱口道:“明代的?”
钱经理说:“好眼力,真是明代的,四百多年头了。”
鲁一绝说:“这叫四世同堂吧?这类木雕花板,我见过,会雕。”
钱经理说:“是五世同堂,应该还有一只小狮子,如果能给补上,价钱好说。”
鲁三斧二话没说,就把这活儿接了下来。“保证修旧如旧,完好如初。看我的绝活儿吧。“鲁一绝信心满满。
父子俩反复看,反复琢磨,另一只缺失的小狮子在哪呢?鲁一绝说:“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
鲁三斧却说:“不,从大狮子背后残破的一小块空缺推测,可能是半只狮子。”鲁一绝不能不服,姜还是老的辣。
经过粘贴、修补、画样、雕刻,再上色、做旧,竟浑然一体几乎看不出破绽。钱经理看到修补后的《五世同堂》,赞不绝口,十分满意,很爽快地给了5000元钱。钱经理加了鲁一绝的微信。
当晚,就木雕的话题与鲁一绝聊了起来。几天后,他约鲁一绝去喝下午茶,对鲁一绝说:“你们父子俩的木雕手艺在娄城,你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我们可以合作,你们父子俩负责木雕,做旧,我负责出货,保证比现在的收入翻好几番,怎么样?”
鲁一绝问:“怎么合作?”
钱经理说:“高端收藏,私人订制,来样加工,来料加工,货到款付,银货两讫。”鲁一绝有些心动,说回去与父亲商量后再定。
鲁一绝把钱经理的合作项目与父亲说后,鲁三斧说:“那不成了文物造假吗?”
鲁一绝说:“爸,你怎么还是老脑筋,不开窍。仿古建筑都很吃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为什么不能仿古做旧?我们与钱经理是制作、供货关系,不存在造假、骗人。怕什么?”
“你要接这活儿,你接。我不做这事,这昧心钱我不赚。”
鲁一绝知道老爸的假脾气,就各做各的,他另外开了“鲁一绝木雕坊”,还招了两个学徒,购进了雕刻机器,由他徒弟根据来样雕刻出毛坯,他再手工加工,打磨,力求完美,这样,交货速度大大加快。
鲁三斧依然纯手工,不温不火,平平静静,冷锅里爆出热栗子的,是他的一幅《百子闹春》木雕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先是被评为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再后来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鲁一绝呢,在娄城高档住宅区买了房子,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他唯一的担心,这钱经理会不会哪天出什么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三斧的父亲认为传承木雕技艺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故给儿子取名“鲁三斧”;鲁三斧要求儿子还要有“绝活儿”,故给儿子取名“鲁一绝”,父子二人的名字值得玩味。
B.作者在文本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大量木雕花纹和寓意图案的名称,这些有象形意味的名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具体感知到中国民间木雕多姿多彩的艺术美。
C.鲁一绝因为从小按父亲“必须有绝活”的要求学习,还因为那记“毛栗子”的刺激,最终,他的木雕技艺“强爷娘,胜祖宗”。单就技艺而言,儿子的技艺达到了一定高度。
D.鲁一绝始终觉得自己做的是木雕“仿古做旧”,“不存在造假、骗人”,于是,离开父亲,招徒开了机器与手工结合的“鲁一绝木雕坊”,做工力求完美,生意红火。
(2)关于修补《五世同堂》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三斧看一眼就知道是明代的,根本不谈价格就接下活,这说明他对文物研究深,而且有重义轻利、助人为乐的美德。
B.鲁一绝先申明见过四世同堂,会雕,后说“看我的绝活儿”,这里写出了他信心满满,急于展示自己“绝活儿”的心理。
C.“在那朽烂的部位补一只上去,不会错的。”鲁一绝急于展示自己的木雕绝活,对补在哪里最佳,并不像父亲那样眼光独到。
D.母狮带着幼狮们嬉戏,其中一只被母狮遮住了半个身子,这种构图安排,既符合生活常理,又使图景更生动自然,所以,一绝对父亲是佩服的。
(3)小说虽以“木雕父子俩”为题,但父亲是更能体现主旨的“灵魂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稍加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在鲁一绝身上的笔墨要比鲁三斧的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 。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但他与鲁迅的地位是不可 的。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周作人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中国的器物文化。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 。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的内容和表达效果。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3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这一主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真诚相处,守望相助,命运相依。走进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请就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