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ㅤㅤ1935年6月18日上午十点,①瞿秋白被带到汀州试院旁边的中山公园,让他在八角亭前留影。宋希濂在八角亭前给瞿秋白准备了一桌薄酒,他本人不便出面作陪,远远地从办公室掀开窗帘一角观察。②据宋希濂回忆中,翟秋白独自落座,自斟自饮,_______。
ㅤㅤ喝了一瓮酒,瞿秋白欠身离席,要了一支纸烟,走向刑场。史载他缓步而行,神色泰然。到达罗汉岭下的刑场,瞿秋白盘膝而坐,对行刑人微笑点头说:“此地正好,开枪吧。”kǎi rán fù sǐ,时年36岁。
ㅤㅤ这次来长汀,我重走了一遍瞿秋白的赴刑之路。_______。最后我抵达了长汀西门外的罗汉岭,它是城北卧龙山的西脉。1985年复建的瞿秋自烈士纪念碑wēi rán yì lì于半山,山下有一块花岗巨岩,丹书“翟秋白同志就义处”,旁边是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ㅤㅤ我在岩石前盘膝而坐,仰头看看在正午阳光下_______的纪念碑,低头看看白净细腻却充满力度感的花岗岩。③我眼前又浮现出那位白净书生的音容笑貌,④完全从他的外表上看不出力度感,但他可真是条汉子。
(摘编自《南方周末》2021年4月15日王在田《悠悠汀江见证》)(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wēng zǎi B.wèng zài C.wèng zǎi D.wēng zài A.概然赴死 巍然迄立 B.慨然赴死 巍然屹立 C.慨然赴死 巍然迄立 D.概然赴死 巍然屹立 A.目中无人 熠熠生辉 B.旁若无人 神采奕奕 C.目中无人 神采奕奕 D.旁若无人 熠熠生辉
A.①处修改为“瞿秋白被带到汀州试院旁边的中山公园,在八角亭前留影”。
B.②处修改为“据宋希濂回忆时”。
C.③处修改为“那位白净书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眼前”。
D.④处修改为“几乎从他的外表上看不出力度感”。组卷:12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67引用:3难度:0.7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ㅤㅤ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D.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刚刚)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志向)
C.伯牙破琴绝弦(断)
D.终身不复鼓琴(再)
(3)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讲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B.“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
C.通过故事的描述,我们知道伯牙对锺子期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伯牙遇到如此知音,也表现得极为欣喜。
D.“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显得十分决绝甚至有些极端,但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组卷:6引用:1难度:0.5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长在地边的玉米
侯宏博ㅤㅤ①我家有一块田地,与大路为邻。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了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
ㅤㅤ②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诘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ㅤㅤ③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倒买几袋化肥。施肥时,我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反正也收获不了几粒玉米,施肥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是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ㅤㅤ④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我知道,父亲是想用他手中的锄头扶起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让路边的这一行玉米守护这一方田地,守护这一年的收成。
ㅤㅤ⑤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ㅤㅤ⑥父亲咬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少了行人的踩踏,比往年都要松软。
ㅤㅤ⑦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
ㅤㅤ⑧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ㅤㅤ⑨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露出地面的霸王根环绕着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ㅤㅤ⑩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也常常遇到“生长在地边的玉米”,便想起父亲当年田间地头的教诲,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3期)(1)阅读选文第②~⑨段,完成下面表格。主要情节 父亲不顾劝阻,坚持种下路边的那一行玉米并为玉米施肥。 ② ③ “我”的情感态度 ① 抱怨不满 ④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
(4)结合选文,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地边的玉米”的妙处。组卷:31引用:2难度:0.5
五、写作。(共4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某次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放弃丰裕的物质生活,毅然选择回国效力,是邓稼先的选择;面对疯狂驶来的大巴车,奋力推开学生,被车轮无情碾压而失去双腿,是最美教师张丽莉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要求:
(1)以“_____的选择”为题。
(2)补充题目空缺部分再作文。
(3)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6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