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航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幅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组卷:4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打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的风啊吹拂不定,
世上的人啊谁人永生?
长生的琼浆谁曾喝过?
趁此良辰举杯吧朋友们。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我的小奶奶,白天是农妇,下地干活,而到晚上,着一身白色神衣(盔甲),戴一顶白色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开始跳神,进入无我状态。据小爷爷讲,小奶奶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是在驱邪斗妖的激烈撕斗中倒下去的。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以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文中划线句子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4)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全文,探究它们的丰富内涵。组卷:14引用:1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在我国,食品超过保质期后,生产厂家就不敢保证其安全性了,但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应该食用,但目前没有绝对的规定。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
其实,在保质期内,食物会发生很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比如奶粉打开包装久了会出现结块的现象,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潮发软等,这些食物干燥、受潮、结块等的现象都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口感会差很多。食物的化学过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败、食物本身的酶催化水解等。① ,例如酸味、馊味等,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比如,食用油在酸败过程中可能产生过氧化物等,使用酸败的油烹饪食物可能会产生环氧丙醛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生物变化是指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分泌。② ,最好尽快丢掉,不可再食用了,否则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在食物超过保质期短时间内,如果食物未发生霉变、酸腐、异味等质量变化,仍可食用,但不建议食用。某些容易滋生细菌发生霉变的食物,如鱼、奶、蛋类、糕点类,尤其是油、糖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超过保质期了,最好不要食用。
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保质期只是生产厂家给消费者的一个食用口感和安全性的最佳承诺时期,食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或食物在贮藏过程中被虫咬,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不可抗力的影响,③ 。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根据以上文段的内容,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要求:语言流畅,简洁明了,逻辑严密,不超过50字。组卷:8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这其中,“劳动精神”是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时刻受劳动精神的驱使,完成难以忘怀的事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许多令人称道的奇迹,背后总有一种劳动精神作为支撑。
对于“劳动精神”,你有何感悟与体会?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0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