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高考生物模拟试卷(6月份)
发布:2024/12/28 20:0:4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观点一,生物大分子先形成病毒,再由病毒进化出细胞;观点二,生物大分子分别向两个方向演变形成病毒和细胞;观点三,生物大分子先形成细胞,其中的一部分脱离细胞演变成病毒。下列叙述不支持观点三的选项是( )
组卷:31引用:2难度:0.7 -
2.在人体肌肉细胞中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当磷酸肌酸含量高、ATP含量低时,反应向右进行,当ATP含量高、磷酸肌酸含量低时,反应向左进行。通常肌肉细胞中磷酸肌酸的含量约为ATP含量的三至四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3引用:1难度:0.8 -
3.早期人们推测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发生了选择性的丢失。为了研究该问题,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将鸡的核糖体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β珠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制备成探针,分别去检测鸡的输卵管细胞、成红细胞、胰岛B细胞中的DNA和RNA,检测结果如下表。细胞中可表达的基因一种是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其表达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另一种是奢侈基因,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其表达产物赋予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NA检测结果 RNA检测结果 输卵管细胞 成红细胞 胰岛B细胞 输卵管细胞 成红细胞 胰岛B细胞 核糖体蛋白基因 + + + + + + 卵清蛋白基因 + + + + - - β珠蛋白基因 + + + - + - 胰岛素基因 + + + - - + 实验方法 DNA分子杂交 分子杂交 组卷:27引用:1难度:0.6 -
4.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如DNMT3蛋白)的作用下,在DNA某些区域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如图所示)。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组卷:154引用:8难度:0.5 -
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9引用:3难度:0.7 -
6.玉米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种子颜色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种子非甜(C)对甜(c)为显性。已知其中一对等位基因存在特定基因型的受精卵致死现象,为探究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设计实验如下:选择高秆红色非甜玉米与矮秆黄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1,其表现型为高秆红色非甜和高秆黄色非甜,让F1进行自由传粉,得到F2,其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红色非甜:高秆红色甜:高秆黄色非甜:高秆黄色甜:矮秆黄色非甜:矮秆黄色甜=18:6:15:5:12:4(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2引用:2难度:0.6 -
7.某实验小组为了检验某除草剂对稻田稗草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加除草剂60天后调查稗草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方法为每组实验随机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5.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或评述正确的是( )
组卷:31引用:5难度:0.7 -
8.抗体存在于血清、淋巴、外分泌液中,其中分泌型抗体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例如肠道黏膜系统中的M细胞将病原体送人肠黏膜内淋巴组织中,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分泌片(一种含糖的肽链)结合,从上皮细胞中运输到肠道外侧,最后分泌到黏液中形成分泌型抗体(如图所示)。分泌型抗体可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还具有很强的抗消化酶作用,发挥局部免疫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0引用:2难度:0.7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
24.某岛屿生态发展被写人联合国绿色经济教材案例。该岛屿距离中心市区仅几十公里,交通便利,供给市区60%的生活用水,有70多万居民在岛上生活工作。垃圾分类处理、由旱厕到冲水式马桶的改造,岛上正在实施的生活污水现代化处理是“厕所革命”的最后一公里。
(1)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丰富,易腐败,常采用高温堆肥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
(2)生活污水的处理一般有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降解等方法。该岛上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槽”里面,有几十个乒乓球大小的镂空黑色小球,里面贮藏着专门处理污水的特种菌类,这些菌一般都是好氧菌,其原因是组卷:19引用:2难度:0.6 -
25.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DNA序列,以了解生物体基因状况的技术手段。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是DNA测序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带有3′-OH末端的单链核苷酸引物、四种dNTP存在的条件下复制或转录时,如果在反应系统中分别引入单一种类的ddNTP(即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只要ddNTP掺入链端,该链就停止延长,链端掺入dNTP的片段可继续延长。通过电泳将不同长度的片段分开,DNA片段越小,距离起点越远,根据末端核苷酸可得到原始序列信息。具体流程图如图1。
(1)若待测核酸模板为双链DNA,首先要作
(2)ddNTP为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只要ddNTP掺入链端,该链就停止延长的原因是
(3)假设某反应体系中,待测DNA单链序列3′GTACCGTA5′,加入4种dNTP和ddATP,经过双脱氧链终止法处理,会得到
(4)假设某次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得到的电泳图如图2所示,则待测DNA序列从5′端到3′端为组卷:5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