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5/21 8:0:9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一种新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课程——“研学旅行”成功出圈了。这次文化和旅游的美好xiè hòu,被网友们称赞为“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了一起”。
          “研学旅行”体现了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甲】的理念,它鼓励学生走出从“学校到学校”“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来到名胜古迹、研究场所、科普基地等真实的情境之中,拓展视野,收获知识,陶yě情操,提升修养。
          “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是对现有教育形态的一次【乙】。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固然有益,但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它火bào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相伴而生的问题,如:“游而不学”“学而不研”“费用高昂”等等。因此,对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说,办好一场研有所思、学有所获的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结合 【乙】创新
    B.【甲】融合 【乙】革新
    C.【甲】结合 【乙】革新
    D.【甲】融合 【乙】创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使用正确,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B.“名胜古迹”“拓展视野”“教育形态”三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办好一场研有所思、学有所获的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句,没有语病。
    D.划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组卷:9引用:1难度:0.7
  • 2.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君子好逑。
    ③会当凌绝顶,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⑤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感叹光阴流逝:《<论语>十二章》中,子在川上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巧用典故也发出了如此的叹息,“
     
     
    ”。

    组卷:7引用:2难度:0.8
  • 3.综合性学习活动。
          “丹青映三水,翰墨秀姜城。”为弘扬家乡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学校开启了“看水墨姜堰品古韵今风”的研学之旅,你也参与其中。
    【名人篇•我瞻仰】
          在参观名人馆时,小语看到了以下一段介绍,深有感触,想写一副对联表达敬意,可他只写好了上联,请你结合这段文字,为他补全下联。
          福地秀水的姜堰城涵育出以画界“三唐”和“草圣”高二适为代表的艺苑楷范。明代画家唐志契精通山水,与其弟唐志尹、侄唐日昌合称“三唐”,所著《绘事微言》被清代纪晓岚编入《四库全书》;当代“草圣”高二适,集学者、诗人、书法家于一身,一生当中,最自信的就是自己的书法,他曾刻过一枚“草圣平生”的闲章,明确表达了这种自信,晚年独创“狂草新体”开辟先河,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巨匠”。
    上联:微言绘事三唐秘
    下联:
     

    【书画篇•我欣赏】
          以下是几位名家的书法作品,请结合小贴士的介绍,选出高二适先生的名作,并阐述理由。

    小贴士:
    楷书:点画精到,顿挫有力,字体规正,章法合一。
    行书:行云流水,疏密得体,舒展有型,虚实相生。
    草书:点画为简,流畅自然,结体多变,遒劲潇洒。
     
      理由:
     

    【壮怀篇•我宣誓】
          今年是“草圣”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站在新揭幕的先生的铜像前,同学们豪情万丈,发出了以下宣言。请根据上下语境、仿照前后句式等,各写一句话:
          今天
          我们站在先生的铜像前您虽早已远离
          瞻仰先生的英姿但精神永存
          ①
     

          先生
          您如冬雪般纯净
          予学术以诚挚
          ②
     

          赋生活以热情
          您虽早已远离
          但精神永存
          新时代的我们
          将秉承您的信念
          向美而生
          ③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 8.阅读卞毓方的《扁担那头的父亲》,完成问题。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应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仅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②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后来居上?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饥肠辘辘,果腹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③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有打过弟弟。
          ⑤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那些吃了眼前亏的孩子哭哭啼啼回家找大人诉苦,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弯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视若无睹,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⑥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摸摸头,拍拍肩,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知子莫若父”,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争强好胜,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知羞耻,识好歹——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⑦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秦穆饮盗马”和“楚客报绝缨”,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⑧祖上传下来的还有一根扁担,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胆量非常重要,搁在地上的跳板,谁都不怕;抬高三尺,有人发慌;抬高一丈,多数人头晕。杂技演员能在空中走钢丝,这都是练出来的。
          ⑨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⑩“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⑪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⑫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5日15版,有删改)
    (1)围绕父亲,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请补全。
     
    ——②父亲对四弟的“劣行”视若无睹——③父亲给我讲故事——④父亲去上海码头装货卸货——⑤
     

    (2)第③段中作者说“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请从④—⑨段找出相关原因。
    (3)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
    ②说说第④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我晓得”与“他晓得”的内涵
    (4)本文语言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别有韵味。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5)标题能否改为《父亲的扁担》?为什么?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三、作文(60分)

  • 9.“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正如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的:“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人间烟火里,藏着人情味,藏着真善美,藏着……
    请以《藏在人间烟火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地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组卷:60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