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6 0: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ㅤㅤ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ㅤㅤ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的方式回避指责。
    ㅤㅤ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概念
    B.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论题
    D.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概念
    材料二ㅤㅤ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ㅤㅤ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同一、永远同一。
    ㅤㅤ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整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假如超出同一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不就算违反矛盾律。
    ㅤㅤ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句话中,“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
    ㅤㅤ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声说:
    ㅤㅤ“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ㅤㅤ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以上四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第六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ㅤㅤ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使西域。
    ㅤㅤ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邪?”乃召侍胡,诈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ㅤㅤ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取材于《后汉书•班超传》)(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与从事郭恂使西域 俱:一起
    B.况已 著:显明
    C.见火 然:燃起
    D.帝超节 壮:雄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封侯 欲立大功,求富贵
    B.以超假司马 之奈何
    C.战蒲类海 还奏窦固
    D.诈 今在危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在家里常常做辛勤劳苦的活计,不因为劳苦屈辱而觉得羞耻
    B.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让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兵力,一定会很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
    C.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从事您虽然没有一起行动,但我班超怎么会存心独占这份功劳呢
    D.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班超清楚地告诉鄯善王事情的始末并安抚宽慰他,于是鄯善王接纳了汉朝太子作为人质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出身贫寒,但他不甘于这种贫寒,博览群书,从不屑于劳苦繁重的工作。
    B.班超出使西域,敏锐地察觉到鄯善王态度的变化,推断出必有匈奴使者到来。
    C.皇帝在得知班超在鄯善作出的功绩后,让他再次出使西域,继续完成其功业。
    D.班超被提拔为军司马后,再度出使西域,窦固想多给他派些兵,他没有接受。
    (5)《后汉书》中写到:“班超……亦一时之志士也。”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一时之志士”的班超有哪些令人称赏的地方。

    组卷:19引用:3难度:0.5

三、诗歌阅读

  • 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李颀,唐代诗人,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②云山,代之归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听琴的场合和时间,第五句所绘之景扣合了“欢今夕”,为“广陵客”登场渲染了气氛。
    B.第二句“广陵客”是用典,意在点出古琴曲《广陵散》,嵇康曾弹此曲,用于此处,代指弹琴高手。
    C.末尾两句点明了奉命出使的地点,含蓄表达了诗人因水远山长,今后再难相见的惆怅与悲愤。
    D.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下列描写音乐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苏轼)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杜甫)
    (3)“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组卷:22引用:2难度:0.6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在以“青春拒绝躺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有同学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名句“
     
     
    ”,提醒大家无惧艰难、远离享乐,增强危机意识,树立报国之志。
    ②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李商隐《锦瑟》中“
     
     
    ”,借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了惆怅和哀怨;陆游《书愤》中“
     
    ,镜中衰鬓已先斑”,化用檀道济的典故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③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读来令人无限感慨。如《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
     
    ”;《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
     
    !”
    ④爱民恤民,方可国运昌盛。秦始皇却“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导致民怨沸腾,身死国灭。

    组卷:12引用:2难度:0.9

四、现代文阅读

  •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鲁院的竹子【1】ㅤㅤ鲁院不大。
    ㅤㅤ可是,鲁院有一片竹子。
    ㅤㅤ这就够了。
    ㅤㅤ不知为什么,文人大都喜欢竹子。文人植竹、吟竹、画竹,凡有文人的地方似乎都有它的身影,否则,总觉得有些不对头,缺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又说不清楚,反正别扭。
    ㅤㅤ竹子并不美,它不健壮,也不丰满,腰杆细弱,瘦骨嶙峋;它不娇艳,也不绚烂,颜色单一,没有变化;它不热闹,也不喧嚣,往往偏处一,缩身在角落里,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只有风雨到来的时候,才发出一些细碎的声响,但那是无碍的,它的声音太小了,不会惊扰世人。
    ㅤㅤ竹子是一种可怜的植物。
    ㅤㅤ来鲁院之前我在家种了一棵竹子,种在六楼顶阳台的一角。用旧砖块堆个一尺见方的小池,用尼龙袋取来土,碾成碎末,拌上草木灰,为她铺了一张小床,把她放在床上,盖上松软的被,精心哺育,一天两遍浇水,从不懈怠。可是,她并不领情,所有的叶子都枯萎了,卷成细长的小筒,发黄变白,寂然飘落,只剩下一根主干,泛出莹莹的绿色。妻子说她死了,扔了吧,我还不死心,只要她有一点儿绿色,就不忍心抛弃她。果不其然,她活过来了,不经意间,在干枯的枝杈间伸出无数的小手,鹅黄嫩绿,尖尖细细,如蜗牛的触角,如麻雀的尖舌,如猫儿的爪子,在阳光下嬉戏,调皮地扑捉露珠。眨眼间她们展开了腰身,变成书法家笔下的“个”字和“介”字,在和风细雨下拍着小巴掌,载歌载舞。我欣喜若狂,掰着指头来数“个”字,不知数了多少遍,总是数不清,她们在跟我捉迷藏。仔细搜索,惊奇地发现,有两个竹笋娃娃从被子里探出了小脑袋,正睁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她是那样的娇嫩、那样的脆弱、那样的羞涩,脸蛋儿苍白,布满了皱纹,嘴角竟然长了胡须,能不害羞吗?
    ㅤㅤ要去鲁院学习了,临走特别关照妻子,一定照顾好我的竹子。
    ㅤㅤ我到鲁院时是夜晚,第二天一早起来散步,抬头看见一片竹林,一大群笋娃娃向我点头问好,我的眼角顿时湿润了。她们怕我孤独,悄悄地跟了来。
    ㅤㅤ一夜之间,她们长高了、长大了,也变得强壮了,腰粗臂圆,肌肉丰满,手持长矛,身披盔甲,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天不怕地不怕,谁还能伤害她们呢?
    ㅤㅤ有笋娃娃伴着我,不再寂寞,每天几次去看她们,与她们唠家常,也谈我的学习、我的收获、我的创作。我寂寞时她们给我唱歌跳舞,我沮时她们给我鼓励,我忧郁时她们给我抚慰,我创作遇到困难时她们激发我的灵感,我文笔缠上疙瘩时她们帮我解开。我神思泉涌,下笔如神,日均五千多字,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ㅤㅤ竹宝宝给我带来不尽的遐想,也带来无限的感慨。
    ㅤㅤ竹宝宝最与众不同的是,她一从泥土里钻出,便一股劲儿向上长,竭尽全力向上攀,你追我赶,突飞猛进,直到底气用尽才停下来,在月光下歇一口气。而这时它的身材体形基本定格,剩下的岁月就是不断丰富自己,拓展自己,脱去旧衣,长出新枝,抽出嫩叶,伸展四肢,张开翅膀,拥抱阳光,迎接风雨的洗礼。
    ㅤㅤ文学也是这样。忽而之间,一波新秀崭露头角,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势不可当,凌空一跃,飞上文坛,没等人们看清他们的面孔,他们的身影就然不见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消失,他们在蜕变、在调整、在积累、在挖掘,或许一些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一些人力有余而心不定,或许一些人永远不再回来,或许一些人异化为他物,但无论如何,他们旧梦难忘,多少留一份眷恋的情怀。最可贵的是他们中总有一些人要回来,再见到他们时你定会大吃一惊,他们成熟,枝繁叶茂,腰杆挺直,棱角分明,沉雄厚实,即使雷电也不能把他们击垮。
    ㅤㅤ竹子喜爱独处,这儿一簇,那儿一堆,孑然而立,自成一体。更有俊俏者,独栖野莽,扎根陋巷,冷眼向世,孤傲群雄。怪不得板桥见了她会发疯,青藤见了她会癫狂;即使你——一个心静如水的人,能不心潮澎湃吗?看啊——就那么一根细杆,三两个枝丫,五六片叶子,形容清瘦,弱不禁风,却又筋骨朗丽,仪态万方;柔可为弓,曲可为轮,却又锋如匕首,势如投枪;淳朴俭敛,虚怀若谷,却又豪迈洒脱,慷慨激昂。
    ㅤㅤ竹子喜欢清静,无论在园林、在山岗、在深谷、在峭壁,竹子只与怪石、苍松、幽兰为邻,从来不去凑姹紫嫣红的热闹。但是,竹子并不贫穷,朦胧的夜色下,单那沙沙如梦的细语、优雅散淡的清香,不足以令你驰骋想象吗?要不,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么多的诗人歌咏她,这么多的画家描绘她,即使再唱一千年,再画一万年,能把她画尽吗?
    ㅤㅤ不能,她是不可想象的。
    ㅤㅤ妻子打来电话,阳台上的笋娃娃长大了,鲁院的笋娃娃也长大了,只一个春季,她们就长大了。
    ㅤㅤ校工在修剪竹子,手持大铁钳,嚓嚓嚓——生硬武断地把她剪成碎片,扔进垃圾袋里。
    ㅤㅤ我很难过。
    ㅤㅤ校工做完这一切还不算完,竟然搬来许多巨石砸向竹子嫩软的根部。
    ㅤㅤ我不能再沉默,愤怒地质问他:“你这是干什么?”
    ㅤㅤ校工一愣,睁开细小的眼睛打量我,看了半天,说:“竹子必须压的,越压越旺!”
    ㅤㅤ我无言以对,心情愈发沉重。
    ㅤㅤ回到大厅里,怅然地坐在鲁迅的塑像前。
    ㅤㅤ鲁迅的胡子如一丛竹子,在幽暗里闪光。
    (取材于杨老黑的同名散文)注释:【1】鲁院:鲁迅文学院。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偏处一
    B.盖上松软的
    C.我沮时她们给我鼓励 sàng
    D.他们身影就然不见了 qiǎo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所有文人都喜欢植竹、吟竹、画竹,在生活中离不开竹子。
    B.竹子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绚丽的色彩,往往远离喧嚣,不惊扰世人。
    C.有的文坛新秀如竹子一样成长,再出现时变得成熟坚韧,沉雄厚实。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画线句“竹宝宝给我带来不尽的遐想,也带来无限的感慨”的内涵。
    (4)作者在文末叙写了校工修剪竹子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组卷:19引用:2难度:0.7

八、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14.对于新修订的第四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的近千条新词语,有人认为,“齐抓共管”“生态文明”“凝心聚力”“云计算”等新增的词语,是时代发展的反映;有人认为,“弯道超车”“刚需”“逆袭”“脑补”等新增的词语,是社会生活的彰显;有人认为,“见贤思齐”“文以载道”“厚德载物”“法不阿贵”等新补的词语,是民族自信的展现……请以“新词语与新时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 15.简单质朴的日常生活,可以散发怡人的情味;真实诚恳的言行举止,可以散发动人的情味;相互帮助的寻常小事,可以散发感人的情味……
          请以“人间情味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7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