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州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8 13:3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部艺术史全是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②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③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④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文人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⑤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是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⑦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规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⑧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艺的派别代谢和中国文学史的文体变化有着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共通规律。
    B.格律都有格式化的倾向,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一流的艺术家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C.末流文人写作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D.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艺术史落笔,提出格律可敝的观点,进而引出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
    B.文中引用《人间词话》,阐述艺术史全是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及原因。
    C.文中用钟摆摇动与市场的嘈杂声作比喻,论证“艺术由整齐到变化难”的观点。
    D.文章着重从古今创作实践的角度进行论证,表明了作者对格律的态度,肯定了格律存在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文体、文学派别的文学作品,通行久了就一定会由盛转衰。
    B.变化就是创造,创造不能无格律,只有遵循格律才能进行创造。
    C.在艺术创作中,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的,要避免单调应从整齐入手。
    D.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绝非易事,是道德家和艺术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组卷:0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网红打卡地”成为不少博物馆的新标签。今后,博物馆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发展?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2035年要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当前部分博物馆展陈仍存在观众需求感知不足、文物价值阐发不深、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要关注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挖掘文物当代价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关强表示,要全面提升文创研发能力,高度重视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与生产品质,深化市场分析与调研,结合市场需求,做好供给侧改革,开发更加贴近生活、深入衣食住行、引领生活美学的多样化的文创产品。
    (摘编自《如何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文物局提出这些举措》,人民网2021.5.25)材料二:
          博物馆越来越有趣,潜台词就是博物馆的服务越来越人性化,宣传手段越来越创新,其结果必然是吸引了人气。从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博物馆热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文化场所,它的使命是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的综合人文素养。所以,不管是服务手段的创新还是宣传方式的突破都必须为内容传播服务。也就是说,轰轰烈烈的形式背后必须有扎实的内容传播作为支撑。否则,在喧闹的背后,博物馆充其量只能是一只漂亮的绣花枕头。
    (摘编自《热起来的博物馆需要一些冷思考》,铜陵文明网2018年5月28日)
    材料三: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博物馆可谓今年最具话题性的博物馆。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记者了解到,在上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三星堆博物馆“官宣”入驻天猫,上新40余款文创产品,并宣布将于今年“6•18”期间推出超级新品——带真土的考古盲盒。据悉,盒中的“微缩”手办取材于3月刚刚“上新”的网红文物和三星堆经典文物,包括陶猪、天鸡、青铜神树、青铜纵目等。盲盒的土堆形态则借鉴了三星堆遗址地貌,土壤颜色也接近考古坑里的土色。而为了达到“沉浸式考古体验”,盲盒中还将附赠铲子、锤子和眼镜,让挖手办更具仪式感。
          数据显示,当下年轻人越来越爱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者中,95后占比近四成,且逐年增加。过去一年,盲盒、摆件、非遗元素商品以及IP跨界联名款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
    (摘编自《全民“博物馆热”,你贡献了几分?》,《羊城晚报》2021年5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建设问题,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设想。
    B.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之所以存在问题,和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及展示方式滞后有关系,必须切实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
    C.博物馆作为严肃的文化场所,只追求服务形式的创新,对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综合人文素养意义不大。
    D.三星堆博物馆入驻天猫以后,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沉浸式考古体验”,推出多款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博物馆展陈中观众需求感知不足的问题,要深化市场分析与调研,做好供给侧改革,开发更贴近生活需要的文创产品。
    B.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单位,也是文化传播单位,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承担着传承、普及、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
    C.“博物馆热”不断升温,与各大博物馆人性化的服务有关,更与这些博物馆和像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合作经营有关。
    D.博物馆采取多元化的改革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担负起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综合人文素养的使命。
    (3)三星堆博物馆最近引发关注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加以说明。

    组卷:12引用:1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时遇六月天气,炎暑正热,林冲初吃棒时,倒也无事。次后三两日间,天道盛热,棒疮却发。又是个新吃棒的人,路上一步挨一步走不动。薛霸道:“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般样走,几时得到?”林冲道:“小人在太尉府里折了些便宜,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董超道:“你自慢慢的走,休听咭呒。”薛霸一路上喃喃咄咄的口里埋冤叫苦,说道:“却是老爷们晦气,撞着你这个魔头。”
          当晚三个人投村中客店里来。到得房内,两个公人放下棍棒,解下包裹。林冲也把包来解了。不等公人开口,去包里取些碎银两,央店小二买些酒肉,籴些米来,安排盘馔,请两个防送公人坐了吃。董超、薛霸又添酒来,把林冲灌得醉了,和枷倒在一边。薛霸去烧一锅百沸滚汤,提将来,倾在脚盆内,叫道:“林教头,你也洗了脚好睡。”林冲挣的起来,被枷碍了,曲身不得。薛霸便道:“我替你洗。”林冲忙道:“使不得。”薛霸道:“出路人那里计较得许多。”林冲不知是计,只顾伸下脚来,被薛霸只一按,按在滚汤里。林冲叫一声:“哎也!”急缩得起时,泡得脚面红肿了。林冲道:“不消生受。”薛霸道:“只见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口里喃喃地骂了半夜。林冲那里敢回话,自去倒在一边。他两个泼了这水,自换些水,去外边洗了脚收拾。
          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林冲起来,晕了,吃不得,又走不动。薛霸拿了水火棍,催促动身。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林冲看时,脚上满面都是燎浆泡。只得寻觅旧草鞋穿,那里去讨。没奈何,只得把新草鞋穿上。叫店小二算过酒钱,两个公人带了林冲出店,却是五更天气。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鲜血淋漓,正走不动,声唤不止。薛霸骂道:“走便快走,不走便大棍搠将起来。”林冲道:“上下方便,小人岂敢怠慢,俄延程途?其实是脚疼走不动。”董超道:“我扶着你走便了。”搀着林冲,只得又挨了四五里路。看看正走不动了,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二座猛恶林子。但见:枯蔓层层如雨脚,乔枝郁郁似云头。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断愁。
          这座林子有名唤作野猪林,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仇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今日这两个公人带林冲奔入这林子里来。董超道:“走了一五更,走不得十里路程,似此沧州怎地得到?”薛霸道:“我也走不得了,且就林子里歇一歇。”
          三个人奔到里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树根头。林冲叫声“阿也!”靠着一株大树便倒了。只见董超、薛霸说道:“行一步,等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来,且睡一睡却行。”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树边。略略闭得眼,从地下叫将起来。林冲道:“上下做甚么?”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过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同董超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人物豹子头林冲一生曲折辛酸,“林教头刺配沧州道”一节,写他受高太尉迫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险些被董超、薛霸杀害的故事。
    B.本文情节环环相扣。例如,林冲烫伤了双脚之后,董超故意拿出新草鞋让林冲穿,这个情节引出“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鲜血淋漓,正走不动,声唤不止。”也就很自然地为后文两位公人要在野猪林休息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C.“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仇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这一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两个公人也想在这里杀害林冲。
    D.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这句“时遇六月天气,炎暑正热”烘托了董超、薛霸急于杀害林冲,却又不得机会的焦躁和不安。
    (2)“看看正走不动了,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但见:枯蔓层层如雨脚,乔枝郁郁似云头。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断愁。”这几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61引用:5难度:0.4

六、语言文字运用(9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20年9月21日,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主办的“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全国巡回宣讲团首场宣讲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医务工作者、部队官兵、公安民警、青年学生、企业职工、少先队员等首都各界代表700多人参加。八位宣讲团成员,通过讲述在战疫一线的奋斗故事,真情阐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该宣讲团还将分三组赴部分省份开展宣讲活动,并在武汉举办大型宣讲报告会,在广大青少年中持续掀起学习先进典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投身强国伟业的热潮。

    组卷:10引用:4难度:0.9

四、作文

  • 10.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诗歌和戏剧除外)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