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
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
(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材料二:
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
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
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
(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
B.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C.《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
D.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
B.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
C.《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
D.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
B.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
C.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
D.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组卷:27引用:1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如许多农村母子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里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的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
B.“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是因为母子之间不善于表达感情,而且似乎彼此之间已经适应了这种不用言表的感情,也是因为作者从这沉默中感受到深沉的母爱。
C.文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作铺垫,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
D.文章多次提到母亲不愿意让“我”回家看望她,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了出差旅程中,在黑暗的夜晚,“我”在疾驰的火车上与等在道口的母亲短暂的“见面”。感情深挚,感人至深。
B.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篇“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D.从文章结尾看,母亲没有看见“我”,“我”也只是看到那束光,没有看清母亲,但心灵的默契让母子“看见”了对方。
(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组卷:3引用:3难度:0.7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19分)
-
7.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抗药性”迹象。针对这种情况,屠呦呦国队认为通过简单的调整现有治疗方案,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短,仅为1~2小时,现有的耐药虫株则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可能通过降低青蒿素激活程度来减轻药物压力,改变生活周期,缩短滋养体时期,导致3天的青蒿素联用疗法对耐药虫株疗效不佳,所以延长用药时间,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的。除此之外,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青蒿素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发生了抗药性,特异性地更换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组卷:9引用:7难度:0.6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精神。
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文题自拟,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组卷:8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