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1/16 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后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C.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D.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B.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C.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D.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A.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材料二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论证说服力强,请简要分析。
    (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

    组卷:96引用:1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傀儡戏(节选)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惟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短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字,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线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梁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梁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gān),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注】本篇发表于1926年8月18日《晨报副刊》,收入小说集《入伍后》。标题为“木傀儡戏”,但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写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戏捐钱不同于一般的募捐,是根据家中孩子多少来确定的,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
    B.唱戏日为防止自家的猪到土地堂前排便,人们就把猪关禁起来,成了一种自觉行为,也说明人们临时懂了公德心。
    C.“光和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等内容,既交代了当地的特色食品,也突出了小说的地域特点。
    D.“道台”“游击”“都督”“民政长”等头衔,既代表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时代特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一句开篇照应题目,进而详细介绍了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
    B.“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写出苗人汉人的融合,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
    C.“苗人们勇敢……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湘西少年尚武风俗的具体描写。
    D.“垂下屁股,互相扭缠”“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文劲”的比试情形。
    (3)小说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术傀儡戏》和《边城》一样都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角度,谈谈你对本文这一特点的认识。

    组卷:61引用:5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人顺天应时,依据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将一年农耕的日子“网格化”,网格里的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华民族经天纬地的伟大智慧。北京冬奥会开幕,恰逢立春节气。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农耕时代,是庄重的节日,国家要举办祈求农事顺利的仪典。(  )。各地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簿仪仗,抬芒神、春牛,杂以秧歌、龙灯、早船等,迎春于东郊高地。带队长者鞭打春牛,鞭毕,抬春牛沿地垄缓缓前移,将春牛放置垄顶,守土官执镐奋臂刨土,以示农事开始。春牛打碎之后,人们争抢牛头,谓之抢春;又抢春牛腹中糖果,期待生活美好甜蜜;将春牛之土洒于牛圈内,(  )。
    【注】①春牛:土制的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春牛是立春的重要节俗 以期牛畜繁衍兴旺
    B.打春牛是立春的重要节俗 表达对牲畜兴旺的愿望
    C.仪典是各种各样的 表达对牲畜兴旺的愿望
    D.仪典是各种各样的 以期牛畜繁衍兴旺
    (2)①结合上面语段,简要分析张艺谋为什么在冬奥开幕式选择24节气倒计时。
    ②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春牛犁醒一冬梦
    下联:
     

    组卷:21引用:4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德与得”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