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2/11 19: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组卷:77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注]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注]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方国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权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3)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段描写能表现小吕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4)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组卷:55引用:1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堆木头如果放着不管,①
     
    。它不处于熵[注]最大的状态,因为构成它的元素——比如碳和氢——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有序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木头。如果这些特殊的结合破裂了,熵就会增加。这就是木头燃烧时会出现的情况:这些元素会从构成木头的特殊结构中脱离,熵大幅增加(事实上,燃烧是个显著的不可逆过程)。但木头不会自己燃烧起来,②
     
    ,直到有东西打开一扇门,让它进入更高熵的状态。一堆木头就像一副牌,处于不稳定状态,但除非有某样东西让它进入更高嫡的状态,③
     
    。比如说,这种东西可以是一根火柴点燃的火焰,这个过程会开启一个通道,木头可以由此进入更高熵的状态。
    【注】熵:化学及热力学中所谓熵,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也就是当总体的熵增加,其作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标。熵亦被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也就是计算该系统混乱的程度。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股市行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把湿毛巾递给我——马上开会修改方案。”罗经理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铺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
    D.太阳系除了八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9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围棋,弈者持黑白二色圆形棋子在方形棋盘上对弈,棋子地位平等,双方以围地更多为目标,棋盘上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象棋,开局双方隔阵对垒,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排兵有阵展开攻防。跳棋,棋盘为六角型,可多人共同参与,棋子功能相同,行棋时棋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力求己方棋子率先全部达到终点。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26引用:1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