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14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24分)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宇宙浩淼无垠,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欲也是无限的,在2020年人类的四国火星计划中,中国、美国、俄罗斯、阿联酋都将开展火星探索任务,搜索火星的大气和土壤,以寻找火星上的生命存在迹象。
四国中,阿联酋是一个探索太空的新星,他们的航天局于2014年才正式成立,航天经验仅限于一些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观测和通信卫星,因为对航天的经验非常少,所以他们的火星探索任务,这颗名为“火星号”的卫星,抱着的是只是希望成功的念头,在四个国家中,阿联酋大概是成功性最低的一个。
而自从1984年以来,就没有成功执行过一次行星间飞行任务的俄罗斯,成功率同样堪忧。俄罗斯航天局开展的火星计划,是与欧洲航天局合作的,使用的是俄罗斯制造的着陆器,欧洲制造的漫游车,用这种着陆器把漫游车送上火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有航天专家就指出,俄罗斯制造的着陆器是令人担忧的。且欧洲航天局也承认,这个任务是否能发射都存在疑问,因为降落过程中使用的降落伞,在高空试验中出了问题。
经验丰富的美国,则是成功率较高的。他们这一次火星任务使用的,是与钚动力的“好奇”号大致相同的漫游车设计,重复自己的成功过程,这样小心翼翼,倒是不容易出差错。然而“好奇”号从2012年以来,一直都在Gale火山口附近徘徊,没能取得什么巨大成果。
这一次美国的“火星2020”号比起“好奇”号,只是多带了一套科学仪器,凭借的是一个假设,假设数十亿年前,火星更加温暖湿润,生命可能就起源于那时,想要借这套科学仪器寻找古代宜居环境的证据,并寻找在其中生活的任何微生物的化学特征,就显得不那么靠谱了。
我国在2011年首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归纳问题发现是运载它的俄罗斯火箭,无法脱离地球轨道。但如今,我国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代表的是我国航天取得的巨大进展,这一次也将使用我国自己的长征火箭进行尝试,发射的成功性就已经可以得到比较大的保障了。
同时,我国这一次开展的火星任务,将使用轨道飞行器和小型漫游车来寻找生命迹象。在漫游车上装的探地雷达,正是我国这一次火星计划的秘密装备。目前有关这项任务的技术细节很少,但可以知道航天人员对探索火星动力十足。且漫游车装有的探地雷达的探测深度,应该比同类雷达要深得多,可以达到一百米。
用探地雷达探索火星地表下的秘密,这就是我国2020年火星计划的重要计划,这与我国航天人员转换思路是离不开的。在2019年月背降落就已经是开创性思维了,这一次探索火星地表下的秘密,很可能再次取得成果。
美国航天专家因而评论道,中国人在航天取得的成就,已经清楚地展示了技术能力和星际导航能力。
(节选自李昕《2020年四国火星计划》《强国新闻》2020.1.14)材料二:
有一句话叫作“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长征五号是我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运载能力接近25吨,使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首次采用了5米直径箭体结构,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的870吨,比其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体型大得多,也因此有了“胖五”的称呼。
不同于目前常规火箭使用的化学燃料,“胖五”的燃料大部分是零下183℃的液氧和零下253℃的液氢——这已经接近低温的极限,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而“胖五”的动力心脏——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和液氧煤油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燃烧液氢和液氧,不仅环保无污染,也是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的推力是目前中国火箭发动机中推力最大的。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一次性发射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因此,我国的火星探测器是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又叫火星车)组成,重量达到5吨左右。
探火任务需要直接将这个5吨重的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需要让探测器获得超过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让它可以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去往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想要获得这个初始速度,就需要火箭发射能量足够大,目前只有长征五号能够做到。
“胖五”寄托了几代航天人的梦想和夙愿。198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设计论证工作开始。2006年10月,长征五号一代运载火箭正式立项,中国航天人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关,
2016年,“胖五”首飞成功,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把中国火箭送入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
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任务发射失利;2019年底,重整行囊的“胖五”再次出发,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太空,实现了时隔908天的圆满回归。
(节选自崔霞 王世玉 徐静 陶嘉树《“胖五”再出征!为什么“探火”任务非“胖五”莫属》《新闻中心》2020.7.17)(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限的,2020年世界上就有四个国家将开展火星探索任务,希望寻找火星上的生命存在迹象。
B.在历次探火中,阿联酋的成功概率最低,因为阿联酋没有航天探索经验,与之相比,我国的探火成功概率会比他高。
C.俄罗斯用自己的漫游车将着陆器送上火星具有挑战性,我国首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以失败告终就是很好的证明。
D.美国虽然航天探索经验丰富,行事谨慎,但是一直没能取得什么巨大成果,所以这一次美国的“探火”显得不靠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探索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必须的人力资源,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只靠勇气和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B.有的航天专家对俄罗斯制造的着陆器动力不足感到担忧,欧洲航天局对这次发射是否能成功也存有疑问。
C.美国有探索火星的经验,为这次火星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也不能确保此次探火任务的万无一失。
D.我国探火思路与他国不同,这次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漫游车上搭载探地雷达,很可能再次取得成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今年“探火”“不靠谱”的一项是
A.一个探索太空的新星,其航天局六年前才正式成立。
B.1984年以来从未成功执行过一次行星间飞行任务。
C.用一套科学仪器,寻找火星上古代宜居环境的证据。
D.一次性发射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胖五”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组卷:10引用:8难度:0.5
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这就说明了神话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所以当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中国神话的“源”,求诸古籍记载,自然最早莫过于属于巫书性质的《山海经》。它实际上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这一段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推断可能是楚地和巴地的人所作,有巫师和文人参与其事。但是追本溯源,还应当推寻到传说中夏禹、伯益那个历史时代。好些神话故事经由那个时代的酋长而兼巫师身份的人物,口头直接传承下来乃是大有可能的。
根据我的研究,万物有灵论时期已是神话的初步发展阶段,《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大都属此阶段。但在前万物有灵论时期,即已有萌芽状态的神话产生了。这个时期相当于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所说的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亦即以生产方式为分期的旧石器时期的中期。这个时期产生的神话,多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的对象,尤其着重叙写的是动物,性质和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我称这个时期的神话为活物论神话,以别于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那时候的人们,刚从动物分离出来不久,还存在着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的心理状态,视眼前的万物,不论是动物植物,或山川日月星辰风雨云霞等,都认为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由此而在集体无意识中产生的叙写它们之间或它们与人类交往的故事,就是最早时期的神话--活物论神话。原始的宗教思想萌芽于此,图腾主义也由此而来。但《山海经》保留这种神话已经不多了,只还有两三个残片遗存其中,较多的是保留在先秦时代的寓言里。
真正能够称为中国神话之“源”而大略和《山海经》比肩的,乃是汉代初年刘安与其门客同撰的杂家而兼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日除害、嫦娥奔月),首先比较完整地见于这部书的记录。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其零星片段的资料被记录在各种古籍里,从汉代初年到唐代末年,还络绎不绝。
中国神话的“流”,应当包括历史人物的神话、仙话中的神话、中国化的佛经人物神话、民间流传的神话、后世产生的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神话以及神话小说。比如历史人物的神话。史前时期“著名的”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鯀、禹等,他们既具神话人物的身份,又兼历史人物的影子。拿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期来说,殷代的第一个开国帝王成汤和他的贤臣伊尹,他们身上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从此以下,傅说、姜太公……他们既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他们身上又各有程度不同的神话因素。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的源与流》)材料二:
神话是先民描述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或传说。先民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拟神化。神话在本质上传达出了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著名的希腊神话,以“卡奥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神界家族为主线,将众多神、人、英雄的故事编为一体,构成了世界上迄今最庞大的神话系统,并借此编织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使读者阅读神话之际能尽悉希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奥秘的感悟和认知。
主神是神际关系网络的枢纽或中心,透视主神则是解析神话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统摄众神、使神际关系明确化、条理化的主神,与主神地位约略相当的是《史记》所载远古帝系中的黄帝。黄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是善良和正义的象征,具有明晰可感的伦理示范性。希腊神话有明确的主神——宙斯,但他却毫无美德可言。在中国古代意识中,应受崇拜的首先是品行和道德。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比知识本身更需要得到尊重。在这种民族精神的规约下,上古诸神大都由于不合乎正统伦理尺度而逐渐湮没无闻,以黄帝为首的帝系神话则脱颖而出。希腊神话则具有较高的认知品格,这与希腊精神的基本特征,即对“力”的崇尚和追求相一致。
神话不但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基于这样的理解,卡夫卡描写人变甲虫的《变形记》、乔伊斯借鉴奥德修斯归乡情节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运用超现实神秘寓言方式写成的《百年孤独》,都有“现代神话”的称谓。
在神话的研究史中,柏拉图被尊为古典神话学的奠基者。欧伊迈罗斯主张神本是曾经造福于人类的伟人,理应受到敬重和崇拜。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即使有人关注神话,也多为取材于异教传说来论证基督教原理,但丁的《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即为典型一例。得力于现代神话学的诠释,一种新的理论才为世人所知,那便是“神话不再是文明的‘他者’或理性的对立面,而成了文明之根和理性之源”。
(摘编自梁工《西方文论关键词:神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中的神话大多数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对象,重点叙写动物,在性质上与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
B.对尧、舜、禹、汤、姜太公等我国信史时期实有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了神话的因素。
C.《变形记》等作品被称为“现代神话”,主要是因为传达了特定时空中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D.在古典神话学时期和中世纪,人们虽然能认识到神话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但尚不能理解神话对文明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神话的主要“源头”之一,《山海经》很可能在传说中的夏禹、伯益时代就初步创作成书了。
B.活物论神话大致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要研究这一时期的神话,最好的材料是先秦时代的寓言。
C.袁珂先生认为《淮南子》大略可与《山海经》比肩,主要是基于它成书时间早,保有神话丰富、完整。
D.虽然但丁《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但其本人对希腊罗马神话虽然关注却并不崇拜其宗教。
(3)下列诗句所运用的典故中,属于历史人物神话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组卷:0引用:1难度:0.5
现代文阅读Ⅲ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间
金仁须 初听“仙岩”“既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既海是小海,或考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爱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瞌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大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泥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荷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一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展”。
正如钱锺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既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给写作内容限定具体的地理空间,神话传说丰富了文化色彩。
B.文中对历史人物身世的叙述,把谢安作为重点,并与谢灵运形成对比,突出其风流倜傥和雄才大略。
C.谢灵运与山水诗的亲密关系证明了钱锺书先生有关山水诗的论断,引出下文两位谢氏名人对山水的领悟。
D.文中包含大量的文史知识,但以“山水”贯之,繁而不乱,又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深入分析其人文内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绿》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对梅雨潭的风景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因此,本文作者对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B.《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是谢安等名士纵情山水的真实记录,当时他们共赏永嘉春色,饮酒赋诗,抒写人生感慨。
C.与山水互为知己是李白推崇谢灵运的主要原因,他曾梦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云游天姥山,以此抒发恃才傲物的情怀。
D.山水诗使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中国诗歌和绘画题材,开启了乐府诗及唐代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创作。
(3)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4)本文标题为“山水间”,但为什么撇开山水景色不写,偏要“说点儿闲话”?组卷:19引用:4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文言文阅读Ⅰ
-
4.(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取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不凝滞于物/为降虏于蛮夷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D.乃作《怀沙》之赋/乃幽武置大窖中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的“圣人”和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圣人”,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
B.“怀瑾握瑜”中的“瑾”和“瑜”本义指美玉,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C.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称他为“苏君”,以示亲近,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汝”,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
D.选文(一)中屈原殉国明志,选文(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3)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组卷:1引用:3难度:0.6
文言文阅读Ⅱ
-
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乙)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秦国凭借微弱力量,经几代人的努力,国力渐渐强大,至秦始皇统一全国,然而政权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其原因在于统治者不懂得攻天下与守天下形势的改变,而一味地实施暴政。
B.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陈涉,前文直白,后文含蓄,作者的用意也不同:贾谊强调陈涉奋起反抗,但其代表的力量弱小;苏轼强调其不安于时,其代表的杰出之士必伺机而动。
D.甲乙两文都属于史论文,在论述过程中两文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
(3)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名句名篇默写(18分)
-
15.默写。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句子是“
(3)《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一句是“组卷:5引用:1难度:0.9
五、写作。(60分)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6难度:0.2